人格心理学

第五节 理论评价

字体:16+-

一、理论贡献

(一)强调环境与情境变量对行为的影响作用

斯金纳既重视控制或掌握环境条件的重要性,也强调行为评估时情境分析的必要性。而这些正是传统的人格理论与评估所忽视的。虽然精神分析理论或特质论也曾注意到环境或情境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并没有积极地对此加以探讨。这一理论取向使学者们认识到,人们的大多数行为具有变异性与弹性,而且不同操作需要各种不同的技能才能完成。

(二)注重实验室实验与临床应用相结合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是建立在严格的实验研究之上的,据此发展并进一步修正理论。斯金纳既是个相当多产的实验者,也是个不断创新的发明者,能不断地找出新的技巧和装置来研究行为。单就这点而言,他对实验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外,斯金纳的研究还被广泛应用到临床治疗情境中。虽然斯金纳本人对临床应用的兴趣不大,但是他的追随者们却努力探索操作条件作用在临**的应用,并最终创造出一套经济高效的行为治疗技术。

(三)扩展了理论的应用范围

斯金纳以强化学说为基础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并取得多方面的成就。特别是从20世纪50年代起,斯金纳扩大了他的研究领域,从只研究实验室内的动物行为,转向研究人类社会中的各种重大行为问题,例如人**炸、环境污染、能源短缺以及核战争等。此外,在教育领域,自我调节学习、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等都被推广到军事、工业等领域的人员培训上。当然,斯金纳本人也曾推动心理学在社会上的应用,这也是他创作《沃尔登第二》的初衷。

二、理论缺陷

(一)忽视对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探讨

斯金纳将人们看作是一个“空箱子”,从环境中输入刺激,输出的是反应。但显然人们不会对相同的刺激做出完全相同的反应,简单的强化原理并不能圆满解释这一现象。由于斯金纳忽视对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如意识、动机、情感、态度、思维、想象、回忆等)的探讨,亦未提及任何人格特征,致使他对人行为的描画偏于简单和模式化。他基本无视人类具有思考、计划、渴望和反应能力,也很少关注人们如何以不同的方式知觉到客观上极为相似的刺激,这些刺激是如何被定义的,人们是如何以不同的认知方式处理信息的。人类既有外显的、可以观察到的行为,也有许多内隐的、肉眼看不见的行为,如果完全否认后者的存在,就像在处理一个徒具空壳的有机体。

(二)由动物研究结论简单地推广到人类

斯金纳的实验只涉及简单的有机体和简单的环境刺激,为了实验的严谨性以及对相关变量的控制,有时甚至将被试置于单一变量中,实质上这种简单的实验情境在实验室之外的人类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因此,将实验室中对动物的简单、表层行为研究得出的结论类化到实验室外人类复杂的行为是不够准确的。

(三)行为治疗的局限性

行为治疗被提出以后,因为有具体的步骤可遵循,并有相当多的成功案例,所以颇受人们欢迎。但是,不久人们就对下列问题提出质疑:行为治疗是否对所有患者都有效?行为治疗的成功案例中,由某情境类化到其他情境,由某反应类推到其他反应的可能性有多大?行为治疗结果能否持续一段时间?行为治疗是否对严重程度不同的行为问题都有相同的效果?行为治疗是否因不同的治疗者而异?

虽然行为治疗在处理许多问题行为上相当成功(例如可以缓解焦虑或减轻症状),但是由于行为治疗者只专注于可以观察到的行为,也使这种方法显示出了其局限性,从实质上已经扭曲了真正的治疗主题。例如,一名抱怨人生缺乏意义的患者,可能会被要求将这种抽象状态以可测量的行为频率加以定义。行为治疗师可能会计算患者参加快乐活动的次数,并设计治疗计划,针对参加宴会、与友人交谈、阅读书籍等行为给予酬赏。而事实上这种治疗并未针对患者的真正问题,只是让患者的生活快乐一点,并暂时分散患者对于生命意义的注意力。

关于行为治疗的效果,也遭到了人们的批评。有些行为治疗只是肤浅、简单的技巧,太注重短期效果。一旦治疗计划结束,患者的问题行为可能会再次出现,所以行为治疗效果的稳定性、持续性较差。另外,行为治疗的效果也难以类化到其他情境中。以代币制为例,在治疗机构中,由于很容易对患者实施控制,所以代币制通常非常有效。而患者一旦离开治疗机构,在缺乏代币诱因的情况下,原先治疗的肯定效果就会停止,并且通常不会类化到新情境中。同样,也有研究证明生理反馈法并不像过去所宣称的那样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