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

第二节 理论观点

字体:16+-

一、基本概念

(一)学习的四要素

多拉德和米勒认为人格是习得的,而学习是由以下四个要素组成的。

1.内驱力

内驱力是促使有机体行动的任何一种强烈刺激。内驱力可以是内部的,如饥饿、干渴、恐惧等,称为内部驱力(internal drive);驱力还可以是外部的,如炎热、寒冷、吵闹等,称为外部驱力(external drive)。某些内驱力与有机体的基本需要有关,如饥饿、渴、性、排泄、疼痛等,这些内驱力是与生俱来的并且和维持有机体的生命有关,所以称其为基本内驱力或原始内驱力(primary drive)。有些内驱力是后天习得的,如恐惧、焦虑、荣誉、金钱等,称为二级内驱力(secondary drive)或习得性内驱力(learned drive)。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原始内驱力是建构人格的主要基石,是所有二级内驱力的基础和条件。二级内驱力是在原始内驱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社会文化所决定。可见,在多拉得和米勒的理论中,内驱力是一个动机概念,是人格的能量源泉。刺激越强,内驱力越强,动机也就越强。

2.线索

线索是决定有机体何时、何地做出反应,以及做出何种反应的刺激。内驱力驱使行为,线索则指导行为采取适当的方向。线索可以是外界的事件或刺激,也可以是有机体内在的情况和刺激。由此可见,线索不仅是引起人格变化的内外部刺激,而且也是人格变化发展的指南针。事实上,内驱力不仅能激发有机体的表现活动,而且也能成为某种性质的线索。例如,饥饿的内驱力促使个体去吃饭,同时他内在的感觉也决定他准备饱餐一顿。任何一个刺激(不论内在的或外在的),只要有机体能将它与其他刺激辨别开来,就能够被当作一种线索。任何一种刺激是否具有内驱力的性能,取决于它的强度,而是否具有线索的性能,却取决于它的特异性。

3.反应

反应是人格主要的结构性概念,它是由内驱力和即时的线索诱发出来的,旨在降低或消除内驱力强度的行为或心理活动。例如,一个饥饿(内驱力)的人,看见一家餐馆(线索),在饥饿的内驱力降低以前,他一定会走进这家餐馆(反应)。在斯金纳的理论中,所有的反应都是外显的。而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反应既可以是外显的动作或行为,它是降低内驱力的直接手段,也可以是内部的心理活动,如思维、计划、推理等,其最终目的是为了降低内驱力。他们称这种内隐的反应为线索性反应(cue-producing response),因为它们通常决定随后的反应是什么。

4.奖赏

奖赏就是强化,指任何能够使得某一特定刺激或线索所引发的反应频率增加的东西。强化物可以是原始的,与满足有机体的生理和生存需要有关的刺激,也可以是二级的,由那些经常和原始强化物配对出现的中性刺激物转化而成。

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只要同时具备了上述四个要素,学习就会发生。所以他们说:“只有当一个人想要些什么(内驱力)、注意些什么(线索)、做些什么(反应)以及获得些什么(奖赏)时,学习才会发生。”而唯有如此,个体的人格才会有所发展、变化。

(二)潜意识的意义

与弗洛伊德一样,多拉德和米勒也强调潜意识对行为的决定性作用,并且将其分为两类:非文字符号化的经验和被压抑的经验。前者主要是指个体在童年时期,尚未学会语言文字之前的经验,虽不能被回忆,但却对个体其后的有意识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后者则同大多数精神病患者的行为有着因果关系。不过在他们看来,所谓的潜意识或者压抑,都是习得的。压抑就是潜在的痛苦思想在进入意识之前被消退了的习得反应。

二、人格结构

与斯金纳的观点一致,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反应是人格主要的结构性概念。只是斯金纳不重视诱发反应的刺激,而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刺激和反应之间有联结并且彼此形成刺激—反应联结物。他们将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的稳定联结称为习惯(habit),认为人格结构大部分是由习惯或刺激—反应联结物构成,如果有机体习得这些习惯间的关系就形成其人格结构。

三、人格发展

多拉德和米勒认为人格发展就是习惯的习得,而这些习惯彼此有相互关联,形成一种有层次的组织或重要性次序。他们对人格发展的性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婴儿具有三个基本特性:第一,每个婴儿生来具有一套特定的特殊反射(specific reflexes),使婴儿对所处任何情境中的每种有限范围内的刺激做出反应。第二,婴儿具有天赋的反应等级(innate response hierarchies),这是由遗传而来的,某些反应在特定情境下似乎比其他反应更容易发生。第三,婴儿具有一套原始内驱力。那么,一个仅具有上述三个特性的婴儿是如何成长为一个非常复杂的成人的?多拉德和米勒的解答就是学习。通过既存的内驱力降低机制,已有的反应与新刺激相联结,新反应被强化,从而由原始内驱力衍生出二级内驱力,而较高级的心理过程和行为则通过刺激类化发展起来。由于这些心理过程的剧增,婴儿就慢慢地、不知不觉地发展为成人。

然而任何学习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不了解一个人的家庭环境和文化背景就无法预测其学习结果或内涵。例如,一个小孩富有攻击性,则是由环境提供的强化的结果。行为的改变是新奖赏代替旧奖赏的结果。

四、人格适应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冲突是适应不良的主要特征,多拉德和米勒也赞同这一观点。他们用实验方法和严谨的数学推理来深入分析和证实弗洛伊德和勒温理论中的冲突概念。当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相容的反应趋向相互竞争时,就会出现冲突。

(一)冲突类型

他们利用动物研究的结果主要分析了四类冲突:

接近—接近冲突(又称双趋冲突,approach-approach conflict)指个体必须对同时出现的两个具有同等吸引力的目标进行选择时所产生的冲突。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周六晚上去参加舞会还是看足球比赛就是接近—接近冲突的例子。

回避—回避冲突(又称双避冲突,avoidance-avoidance conflict)指个体对同时面临的两个具有同等强度的否定性目标进行选择时所产生的冲突。例如,儿童发烧了必须吃药,否则就要打针;一个人必须做他不喜欢的工作,否则就要失业等。回避—回避冲突可能产生两种后果:要么犹豫不决、优柔寡断,要么逃避。而逃避既可能是行动上的,也可能是心理上的。

接近—回避冲突(又称趋避冲突,approach-avoidance conflict),指当某一目标物对个体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时,个体所产生的冲突。例如,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可能会赚很多钱,但是因为坑害消费者,所以一旦查到便会被绳之以法。米勒对接近—回避冲突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当个体面临接近—回避冲突时,常常表现出在接近目标和回避目标之间摇摆不定。

双重接近—回避冲突(或称双重趋避冲突,double approach-avoidance conflict),指当两个目标各自对个体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难以抉择时,导致个体产生的冲突。例如,毕业求职时找到两个各有利弊的职位,一种工作是工资高但与所学专业不符,一种工作是能发挥个人所长但工资很低。

(二)冲突原则

多拉德和米勒(1950)提出以下五项原则,认为据此可以预测冲突情境的结果:

1.越接近目标,趋向正向目标的倾向越强烈。

2.越接近目标,避开负向目标的倾向越强烈。

3.随着目标的接近,避开负向目标的倾向比趋向正向目标的倾向强烈。

4.驱力强度的增加,将加强趋近或避开某一特殊目标的倾向。

5.任何时候当两种反应竞争时,较强的反应都会出现。

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大多数冲突是潜意识的。例如,儿童可能因为性活动而受到父母的训斥和严厉的惩罚,所以迫使他像成人那样压抑性行为和性观念。这样一方面强烈的性驱力驱使着他的性活动;另一方面他又害怕受到惩罚,所以不得不压抑性活动的观念。这种被压抑的强烈的趋避冲突就会留存在潜意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