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學

第四節 理論應用

字體:16+-

一、早期教育

多拉德和米勒讚同弗洛伊德關於童年期經驗對成人人格發展的重要影響作用的觀點。他們認為兒童最初六年的經驗對其成年後的人格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因為兒童在這一時期,幾乎沒有能力來控製他的環境,要依靠父母滿足其需要,受成人掌控。所以兒童習得什麽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成人提供的訓練情境的性質。

多拉德和米勒(1950)認為下列四個情境容易引起兒童的心理衝突和情緒困擾,所以成人要予以特別關注,以期對兒童今後人格的發展帶來良好的影響。

(一)喂食情境

饑餓是嬰兒最早經驗到的強烈內驅力之一。兒童如何應對這些刺激及其反應結果,將成為他在成人期應對其他驅力的模板。“如果嬰兒學會了哭就可以引發成人來喂奶,體驗到自己的行為有一些效果,從而會使他傾向主動地去控製環境。如果嬰兒發現哭或不哭與奶瓶(或**)的出現沒有關係,他可能學會以被動的方式來應付那些驅力。如果饑餓時經常沒有人理會,他將發現輕微的刺激終究會是強烈的、痛苦的刺激的先導,因此他可能學會對輕微刺激表現出過度反應。換言之,原本的輕微刺激也就相當於強烈刺激的強度了。”

嬰兒進食經驗對其將來人際關係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嬰兒是比較軟弱無助的,自己不能取得食物消除饑餓的內驅力,必須有人喂養他,於是進食使嬰兒和另一個人發生了關係,而這個人通常就是他的母親。嬰兒常常是在母親愛撫時吃到奶的,雖然他還不知道自己和這個人的關係,但是他卻能感受到被愛撫的愉悅、安全與滿足,他也會覺得對方是一個友善、可愛的人。這樣,嬰兒就會將愉悅、滿足的經驗與母親聯結在一起,對母親形成慈愛和關懷的印象。而且,這個正麵印象能產生類化作用,使嬰兒覺得所接觸的其他人也是友善、可愛的,並且樂於與他們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