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學

第二節 理論觀點

字體:16+-

馬斯洛關注心理健康的人,認為人有積極向上的潛能和能力,可以形成一個良好的人格結構。馬斯洛的研究對象全部是正常的、最健康、最優秀的人。他用積極的、樂觀向上的語言,描述了人格中的積極層麵。他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時間,了解心理學如何促進人的快樂和健康。他說:弗洛伊德提供了心理病態的一半,而我們必須補上健康的另一半。

一、人性觀

馬斯洛對於人性的看法非常樂觀、極富人道主義味道,他對於人性有很多假設,其中最重要的是,他認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人是好的、端正的、仁愛的,每個人都有對美、真理、正義等的本能需求。而且至少是中性的,不是生來就壞的。但馬斯洛也指出(1968):人的這種天性沒有動物的本能那樣強而有力,而是非常嬌弱的、容易受到習慣、社會風俗、文化壓力或者不恰當態度的抑製,容易受到學習的影響。但是,無論在什麽人身上,這種天性都很少會消失,即使這種天性被忽略了,它也會不斷地努力發展。

雖然馬斯洛承認世界上有邪惡和神經症,但他認為這並不是人的本性,而是由於不好的、不合適的環境造成的。暴力以及破壞性的行為,並非人的天性,而是人的天性被不好的環境所扭曲和阻撓的結果。馬斯洛認為在良好的環境下,人們都會希望表現出好的品質,如友善、愛、誠實等,這一點與我國古代思想家孟子的“性善論”較為接近。所謂好的環境,就是那些有助於人的內在本質實現的環境;否則就是壞的或變態的環境。馬斯洛從小的經曆也可以說明這一點,他少年時代雖然是痛苦的、與世隔絕的,但他並沒有患精神病,馬斯洛認為這是一個奇跡。這表明環境的糟糕並不一定使人出現精神疾病,因為人的本性有一種積極、向上的傾向,這種傾向會使人健康發展。所以馬斯洛在進行心理研究時,從一開始就關注那些健康的、支配性的個體,後來做了傑出人物的研究分析工作。他一生都在開拓心理學領域,對健康人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