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登基之後,曾經把自己和康熙做了一個比較,說自己事事不及其父,唯有洞悉下情之處比其父高明。確實,康熙八歲即位,深居九重。雖然天亶聰明,然自古天子所居的都是極易受人蒙蔽的地位,沒幾個人敢對皇帝說真話。正如戴逸先生所說:“新皇帝……置身於變幻莫測的官僚政治的漩渦中。周圍充滿著歡呼和讚美,欺騙和謠言,搖尾作態的獻媚乞恩,誠惶誠恐的畏懼戰栗……”[1]為什麽會這樣呢?雍正皇帝曾經現身說法,說這是因為大家在皇帝麵前說話,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利益,“大小臣工方欲自行其私,又孰肯敷陳其弊”[2],就連他自己都沒對老皇帝說過幾句真話,“在朕居子臣之位,定省承歡,又有不便陳言之處。以朕為皇考之愛子尚不能言,則皇考果何從而知之乎?”[3]
中國曆史上,除了開國之君,那些能大有作為的君主往往有一個特點,就是都曾經深入民間社會,對社會實情有著深入透徹的了解。比如創造了漢代“漢宣中興”的漢宣帝,小時候曾經進過監獄,十七歲才被霍光從民間迎入宮中,深知當時民間疾苦和吏治得失;明孝宗的童年也非常不幸,生下後差點被皇後溺死,幸被好心人藏起,吃百家飯長大,所以他即位後才能勵精圖治,有針對性地施政,創造了明代的“弘治中興”。
雍正皇帝也是這樣。他曾經居於藩邸四十餘年,在康熙朝的儲位鬥爭中飽經風波之險,對天下利病、世事人心有著深入的認識。他說:“朕事事不及皇考。惟有洞悉下情之處,則朕得之於親身閱曆。朕在藩邸四十餘年,凡臣下之結黨懷奸,夤緣請托,欺罔蒙蔽,陽奉陰違,假公濟私之習,皆深之灼見,可以屈指而數者。”(《清世宗實錄》卷四九)
因為洞悉下情,所以雍正施政比康熙更現實、更理性。清代帝王原本一貫強調務實,比如皇太極就認為,凡事莫貴於務實。在征服中原的過程中,滿族統治者就表現出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一切判斷從現實出發,因勢利導,靈活實用。雍正皇帝對列祖列宗的這方麵經驗總結得最深刻到位,他說:“本朝龍興關外,統一天下,所依靠的,惟有‘實行’與‘武略’耳。我族並不崇尚虛文粉飾,而采取的舉措,都符合古來聖帝明王之經驗,並無稍有不及之處。由此可知,實行勝於虛文也。”從雍正以後的所作所為看,他比康熙更能實事求是,而不為教條所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