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規:明清的腐敗與反腐敗

第三節 王朝興衰係皇帝一念

字體:16+-

在中國古代,王朝的興衰,往往起於皇帝的一念。董仲舒認為,天下之治亂,唯係於皇帝之一心:“故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四方正,遠近莫敢不壹於正,而亡有邪氣奸其間者。”(《漢書·董仲舒傳》)反過來說,皇帝心不正,則天下必然大亂。也就是說,在古代專製政治中,朝政的清明與昏怠,官僚機器的振作與衰敗,完全視皇帝一個人的精神力量強弱而定。

這一點,西方人也深有體會。雖然沒來過中國,黑格爾對中國式專製政治卻有著徹骨的理解。他認為,在中國,皇帝應該是整個帝國“那個不斷行動、永遠警醒和自然活潑的‘靈魂’。假如皇帝的個性竟不是上述的那一流——就是,徹底地道德的、辛勤的、既不失掉他的威儀而又充滿了精力的——那末,一切都將廢弛,政府全部解體,變成麻木不仁的狀態”。[1]

黑格爾的這段話幾乎是對乾隆晚年政局一字不差的描述。專製政治中,皇帝是整個國家的神經中樞,官僚體係是皇權的延伸,官僚體係的精神狀態就是皇帝一個人精神狀態的放大。不但是人亡政息,同一個統治者的心境變化,也可以使國家麵貌發生根本變化。皇帝的勤奮進取,經過官僚係統的層層傳導,最後抵達社會可能隻剩10%;然而皇帝的鬆懈懶惰,卻會被官僚係統層層放大,抵達基層,會擴大十倍、百倍。

皇帝既然喜歡清靜,不願生事,地方大員們當然更樂於高枕無憂。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之後,懶惰之風在大清政界迅速蔓延。皇帝對山積的奏折感到頭疼,而官員們對於案牘之勞,更是避之不及。遇到公事,層層推諉,一層一層向下轉批:“乃積習相沿,並不問事理之輕重,動輒批委屬員。督撫既委之司道,司道複委之州縣,層層輾轉推延。”(《清高宗實錄》卷六八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