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極品人、極品事

究竟是誰在記錄曆史

字體:16+-

1911年10月13日,倫敦的一份電報文稿報道了中國的武昌首義。據《紐約時報》記者了解,清朝的叛亂並非偶然降臨,過去三四年中,在孫(中山)博士領導下,一批最精明的清朝進步人士組成革命團體,並最終發動了這場革命。在他們的精心策劃和秘密組織下,才取得今天的結果。文章充滿中國通的滿足感,說這項證據具有權威性,並且非常肯定。

在武昌首義後的第三天,作為世界中心的英美媒體就作出了這個判斷,並且公之於眾,客觀上有利於奠定孫中山在曆史上的地位。此時,不管是《紐約時報》還是《泰晤士報》,對黎元洪、劉公一無所知。

幾乎在首義爆發的同時,芝加哥同盟會秘書德斯奧(Desio)稱,孫中山本人還在大清朝國內活動。實際上,孫中山此時身在美國。革命爆發後,德斯奧終於承認他提供的消息有誤。他暗示說,孫博士此時不在聖路易斯就在堪薩斯城,散發有關武裝起義推翻滿清的消息,並積極籌措革命資金。之所以努力隱瞞這位東方偉人在美國的情況,是為了轉移清政府對其行蹤的注意力。

一個多月後,集傳教士、旅行家和記者於一身的英國人丁格爾(Edwin J.Dingle)風塵仆仆地趕到武昌,采訪新任總督黎元洪。作為第一個和新政權領導人接觸的外國人,他注意到了對方犀利的眼神和寬大的下巴。黎元洪稍胖的身姿使其軍人神采稍有減損,“如果不了解他的軍隊背景,很容易誤認為他是一個富裕的商人”。

顯然,黎元洪意識到了對外部世界介紹自己事業的必要。在整個采訪過程中,他努力用英語和丁格爾談話。這位中國將軍詞不達意,說話磕磕巴巴,但他仍然很努力。

丁格爾的這篇報道很快發表在《大陸報》上,這份報紙致力於向外國人宣傳中國社會改革。而他們麵對的這一年,改良社會終於演變成為武裝革命。采訪結束後,黎元洪送別丁格爾。在門口,他停下來,把左手放在丁格爾的肩膀上,說:“請不要忘記說,這次革命發生完全是因為滿人對漢人太不公平,沒有其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