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變成後來的儒家經典《易經》,曆代摻雜了很多古古怪怪的東西進去,而其本體,最早不會早過西周初年,最晚不會晚於春秋時代。五行學說比《周易》略微晚出現幾十到幾百年,春秋戰國時代,奇妙的五行學說開始登上哲學舞台。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其實到不了一百家,三五十家頂天了),其中有一家叫作“陰陽家”,就是基於《周易》的陰陽兩儀理論,研究宇宙和萬物本原、構成要素的一派閑人。已經無可考證,究竟是其中哪位陰陽家在經過長期的調研、冥想或者幹脆一拍腦門兒,最終拿出了跟西方四元素論非常接近的五行學說。
“行”字的本意是道路,所謂五行,大概是指可以通向最終態太極的五種事物形態吧。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我們可以對比一下西方的四元素論,水、火雙方共有,土當然就是地,然後西方有風咱沒有,咱有金、木,比他們多一樣。
地、水、火、風,可以理解為固體、**、最常見的一種能量劇烈釋放方式以及氣體。有趣的是,中國古代五行學說裏沒有氣體的容身之地,因為當時的人們根本不知道空氣為何物,至於風,他們認識到那是一種事物變化的現象,但不認為代表或者反映了事物本身。金,可以理解為無生命,而木則是有生命,古代中國人認為它們也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要素。
古希臘、古印度的四元素論自然跟後來的元素周期表沒法比,又粗糙又空泛,還充滿了莫名其妙的神秘主義氣息。中國古代的五行學說也是如此,但中國人另有一功,把五行和陰陽相配合了起來,這麽一攪和,就連普羅大眾也都能基本理解五行學說了。
當然啦,即便把陰陽五行都配合了起來,想要搞清楚老天爺究竟是怎麽一回事兒,天老子和天子兒子之間的關係究竟是怎麽樣的,仍然需要做大量案頭工作或者多拍幾次腦門。可倘若不能解決這兩個重要問題,你再研究多少宇宙構成都是虛的,官方不會讚助,因為他們不在乎,你的名字也因而不可能出現在官方史書上——《周易》的作者和五行學說的發明人連名字帶骨頭全都爛光了,就是明證。為了得到官方的認可、支持、讚助,證明自己的學說對鞏固統治有用,於是乎,一位承先啟後的大陰陽家就此應運而生,他的名字,叫作鄒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