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笑翻中國簡史

五德有始終

字體:16+-

陰陽家們認為,五行可以完美地套用在萬物甚至萬事上,任何事物隻要能分成五類,自然就能應合五行,要是分不成五類的……那是你分得不夠細致。所以不僅僅有形之物、自然之物有五行,就連思想道德都能夠分成五行。

比如說,孫武寫《孫子兵法》,提出“將者,智、信、仁、勇、嚴也”,陰陽家馬上指出,沒錯沒錯,這就是五行所演化出來的五德!其實不僅僅將有五德,就連雞都有五德,《韓詩外傳》中就說雞“頭上戴帽子是文,爪子能戰鬥是武,敵人在前敢於衝殺是勇,看到吃的互相招呼是仁,按時啼鳴是信”,歸納起來,雞的五德是文、武、勇、仁、信。

所以有關品德的好詞匯多了去啦,隨便挑五個出來就能算是與五行相配合的五德,比如“溫、良、恭、儉、讓”,比如“忠、仁、誠、節、勇”,各種說法莫衷一是。然而五行是有生克的,五德有沒有生克呢?你就算能硬拗出忠生仁來,也不可能搞出什麽誠克勇來不是嗎?但是老教授鄒衍站出來明確表態:沒錯,五德也有生克,雖然不明顯,但是其循環可見。

鄒老教授認為五行是上天造成萬物的基本屬性,五德是上天賦予人間的基本品德,任何朝代,也都必然偏重於某一種品德。所以,正如五行有生克,會循環一樣,五德在不同時代也會有所偏重,更明確地說,朝代的德性是會隨著朝代更替而轉變的。更進一步,他大膽地總結並且預言,朝代更替也是德性變更的結果,這就叫“五行相勝”。

鄒老教授沒有明確指出所謂五德究竟是哪五德,估計因為他解決不了忠、仁之類品德相生相克的關係問題,他隻是按照五行,把五德定義為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和土德。他說:“自從天地產生以來,五德轉移,各自都有所因應的朝代……土德以後,木德繼承,再然後是金德、火德、水德……”就這麽循環來循環去的,所以也叫“五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