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祖龍巡幸天下時,決想不到,亡他大秦的兩個人,正在人群裏駐足觀看。
一個是項羽,一個是劉邦。
他倆還一人貢獻了一句觀皇帝有感。
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也。”——這是**裸的野心,完全不加掩飾。
劉邦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這就個尋常的羨慕嫉妒恨,我們偶爾也會發出類似的感慨,沒什麽大不了的。
你們發現了沒有?
項羽從小就知道他要什麽,還為自己樹立了人生目標,隨時隨地為之而奮鬥,所以項羽行事往往是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勢必要爭當時代的弄潮兒。
劉邦更像是被時代裹挾著前進,他從小想當個遊俠,行走江湖,最大的願望是給信陵君當門客。入秦後,法家禁俠,劉邦回鄉當了個泗水亭長,因一時心軟放走了刑徒,被迫在芒碭山落草為寇。待到天下反秦時,他回家,可縣令要抓他,他走投無路,造反,不是他有多大野心,隻是不想再繼續落草而已。可誰知一起兵,竟越打越順,他加入了反秦聯盟,見了大世麵,在懷王的鼓勵下攻入關中,這時候他的夢想又變成了當關中王。可項羽不肯,給他趕到漢中,這下劉邦又得反項,反著反著把自己反成了諸侯中的領袖,項羽敗亡,他在萬眾矚目下稱帝。
劉邦不是生來就有的大誌向,這一步步走來也是身不由己,最終不過在時勢使然中被逼著成就了一番帝業而已。
當年大澤鄉起義,引動天下反秦,項羽跟隨叔父起兵,他們是早有預謀的,這叫英雄造時勢,所以到了後來,項羽的選擇也總是在逆天而行。
而劉邦更多的是不想在山裏頭喝西北風了,實在沒辦法,這才反了秦,這是時勢造英雄,所以到了後來,劉邦的選擇往往是在順勢而為。
那麽,一個逆天而行,一個順勢而為,是劉勝項敗的原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