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東晉永和三年,大將軍桓溫征討蜀地,遇到了一個上百歲的官吏。
桓溫問他:“當今有誰堪比諸葛亮?”潛台詞是我比諸葛亮厲害,快誇我。
這位小吏回答:“諸葛在時,亦不覺異,自公沒後,不見其比。”意思是諸葛亮在的時候,沒覺得他有什麽好的,可自從他一死,才覺得誰都比不上他。
這個故事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的《殷芸小說》,不過,桓溫征討成漢發生在公元346年,諸葛亮去世是在公元234年,前後相差一百一十二年,這位小吏要真曾生活在諸葛亮治下,又能碰到桓溫與之對答,那麽他少說也得活上個一百三十歲,故而這個記載的真實性應當不高。
不過既然能有人編這個段子,能在南北朝時期流傳了上百年還經久不衰,足見當時的百姓對諸葛亮在蜀的治績是交口稱讚的。畢竟,這時候可還沒有《三國演義》風行於世,而人們對諸葛亮的讚譽,已經在民間有了深厚的群眾基礎。
二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這段英雄輩出的歲月,承載著無數中國男人的浪漫。
可是,大多數國人隻看《三國演義》,根本不看《三國誌》,絕大多數人可能連《三國演義》都沒看過,隻是道聽途說,看看影視劇、打打遊戲、刷刷抖音、逛逛貼吧,這就開始好為人師:“來來來,你別老看《三國演義》,那是小說,《三國誌》才是史書,真正的諸葛亮才沒那麽厲害呢。”
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羽扇綸巾,算無遺策,草船借羽箭、赤壁借東風、華容道困曹操、奪荊州氣周瑜、六出祁山破司馬,將那個年代的多少英雄豪傑都壓得抬不起頭來。他不但文武雙全,還是個大發明家,做出了饅頭、四輪車、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奇珍異物。魯迅先生說羅貫中“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完完全全就是一個料事如神的妖道形象,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智慧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