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止觀述記

第12章 大乘止觀述記(9)

字體:16+-

卷第九

(未)三,引證。又三。(申)初,引雜華(《華嚴》之異名)。二,引起信。三,引契經。今初。

是故經言:“譬如明淨鏡,隨對麵像現,各各不相知。業性亦如是。”此義雲何?謂明淨鏡者,即喻淨心體也。隨對者,即喻淨心體具一切法性,故能受一切熏習,隨其熏別,現報不同也。麵者,即喻染淨二業也。像現者,即喻心體染淨二性,依熏力故,現染淨二報也。各各不相知者,即喻淨心與業果報,各不相知也。業者,染淨二業,合上麵也。性者,即是真心染淨二性,合上明鏡具一切像性也。亦如是者,總結成此義也。又複《長行》問雲“心性是一”者,此據法性體融,說為一也。雲“何能生種種果報”者,謂不解無差別之差別,故言雲何能生種種果報也。

經偈中,約義有八,即一鏡、二明、三淨、四隨、五對、六麵、七像、八現。此八義中,具三重能所,即明淨鏡為能現,像為所現;麵為能對,明淨鏡為所對;鏡之明淨為能隨,麵像為所隨也。明淨鏡,喻淨心藏體。開之則為三:鏡喻法身之體,明喻般若之相,淨喻解脫之用。體相用三大,絕對無雙,故具足一切法性,而能隨其熏別,顯現世出世果報不同也。麵即喻業,對則喻熏,像喻果報。“各各不相知”者,謂鏡麵像等,雲何隨?雲何對?雲何現?互不相知,以喻心業果等之於隨對現,亦各不相知也。“業性亦如是”句下合法,在文可知。末複引《長行》,結成無差別之差別義。《長行》中“心性是一,雲何能生種種果報”二句,是文殊菩薩問語。菩薩豈不知無差成差,以大悲故,為眾生問耳。凡一切經中,請法之語,權現之跡,皆同此理,不可不知。

(申)二,引起信。

此修多羅中喻意,偏明心性能生世間果報。今即通明能生世出世果,亦無所妨也。是故《論》雲:“三者用大。能生世間出世間善惡因果故。”以此義故,一切凡聖一心為體,決定不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