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嬰兒情緒生活的一些理論性結論[1](1952)
我對於嬰兒心理所做的研究,使我越來越察覺到運作於早期發展階段的一些過程,它們大多是在同時運作,並且極其複雜。在寫作本章之時,我企圖針對嬰兒生命第一年中情感生活的某些方麵加以闡釋,而且特別強調焦慮、防禦與客體關係。
生命最初的3-4個月(偏執——分裂位置)[2]
一
生命初期,嬰兒就體驗到來自內在與外在來源的焦慮。多年來,我一直認為死本能的內在運作誘發了被滅絕的恐懼,而且這是被害焦慮的最初原因。最早引發焦慮的外在來源是誕生的經驗,根據弗洛伊德的看法,這一經驗為所有日後的焦慮情境提供了一個模型,必然影響到嬰兒與外在世界的最初關係。[3]他承受的痛苦與不適,以及失去子宮內狀態的失落感,被他感覺為受到外在敵對勢力的攻擊,也就是被迫害。[4]於是,隨著遭受剝奪,被害焦慮從一開始就進入了嬰兒與客體的關係中。
在本書提出的幾個基本概念中,有一個這樣的假設:嬰兒最早關於哺乳和母親存在的經驗,開啟了與母親的客體關係。[5]因為口腔力比多以及口腔破壞兩種衝動在生命剛開始時被特別導向了母親的**,因此這一關係在開始時是和部分客體的關係。我們假定力比多與攻擊兩種衝動之間總是不斷地互動。雖然兩者的比例會有變化,這種互動和生本能、死本能之間的融合互相呼應。可想而知,在免於饑餓與緊張的時候,力比多與攻擊衝動之間存在最佳的平衡狀態。隻要因為被剝奪了內在或外在的資源而使攻擊衝動增強的時候,這種平衡會被幹擾。我認為,這種力比多與攻擊之間平衡狀態的改變,導致了一種貪婪的情緒。這種情緒是最早且最重要的口腔特質,隻有貪婪增加,就會強化挫折感以及隨之而來的攻擊衝動。因此,破壞衝動與力比多衝動相互作用的強度,為貪婪的強度提供了體質上的基礎。不過,雖然在某些案例中,被害焦慮可能增加貪婪,在其他案例(如我在《兒童精神分析》中提出來的那樣)中,被害焦慮也有可能導致最早的喂食抑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