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十八篇

第153章 文學(1)

字體:16+-

文學分三項論之:一論著作之文與獨行之文有別。二論駢體、散體各有所施,不可是丹非素。三論周秦以來文章之盛衰。

著作與獨行之分

“著作之文”雲者,一書首尾、各篇互有關係者也。“獨行之文”雲者,一書每篇各自獨立,不生關係者也。準是論之,則《周易》、《春秋》、《周官》、《儀禮》、諸子,著作之文也(《儀禮》雖分十七篇,而互有關係)。《詩》、《書》,獨行之文也。孔子刪《詩》,如後世之總集,唯商初、周初諸篇偶有關係,然各篇不相接者多,與《春秋》編年者異撰,或同時並列三篇,或曠數百年而僅存一篇。自堯至秦,一千七百年中,商書殘缺,夏書則於後羿、寒浞之事,一無記載。蓋書本各人各作,不相聯係。

孔子刪而集之,亦猶夫《詩》矣。後人文集,多獨行之文,唯正史為著作之文耳。以故著作之文,以史類為主,而周末諸子說理者為後起,老、墨、莊、申、韓、孟、荀是也。唯《呂覽》是獨行之文,編集而為著作者也。著作之盛,周末為最,顧獨在諸子,史部不能相抗。至漢,《太史公》繼《春秋》而作,史部始盛。此後子書,西漢有陸賈《新語》(真偽不可知)、賈誼《新書》、董仲舒《春秋繁露》(後人歸入經部)、桓寬《鹽鐵論》(集當時郡國賢良商論鹽鐵榷酤事)、揚雄《法言》,東漢有王充《論衡》、王符《潛夫論》、仲長統《昌言》(全書不可見)、荀悅《申鑒》、徐幹《中論》。持較周秦諸子,說理固不逮,文筆亦漸遜矣。然魏文帝《論文》,不數宴遊之作,而獨稱徐幹為不朽者,蓋猶視著作之文尊於獨行者也。

著作之文,本有史部、子部二類。王充謂“司馬子長累積篇第,文以萬數,然而因成前紀,無胸中之造。揚子雲作《太玄經》,造於助思,極窈冥之深,非庶幾之才,不能成也。(《論衡?超奇》篇)。此為抑揚泰過。《史記》雖襲前文,其為去取,亦甚難矣。充又數稱桓君山,謂說論之徒,君山為甲。今桓譚書不可見,唯《群書治要》載數篇,亦無甚高深處。而充稱為“素丞相”者,蓋王、桓氣味相投,能破壞不能建立,此即邱光庭《兼明書》之發耑也(東漢人皆信陰陽五行,王充獨破之,故蔡中郎得其書秘之帳中。中郎長於碑版,能為獨行之文,而不能著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