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十八篇

第188章 再釋讀經之異議(3)

字體:16+-

其後陸贄亦以儒術相德宗,所傳奏議,人稱“唐孟子”。德宗兩度蒙塵,如無陸贄為之斡旋,恐已覆於朱泚、李懷光之手矣。其次,複有一人,勳業雖不逮上列諸公,而支持殘敗,不為無功,則鄭覃是也。覃相文宗,以經術治國(唐石經即覃所立),甘露之變,仇士良盡誅宰相,覃起繼之,士良不致大為患者,覃之力也。若宋時趙普以半部《論語》治天下,語或欺人,可以不論。

而李沆為相,常讀《論語》,或問之,沆曰:“沆為宰相,如《論語》中節用愛人,使民以時,尚未能行,聖人之言,終身誦之可也。”(見《宋史》本傳)宋初之治,李沆之力最多。沆所行與曹參為近,人或上書言事,沆多罷之,然參本黃、老,沆本《論語》,則所宗稍異矣。李沆之後,則有範文正仲淹。文正以氣節開理學之先,才兼文武,尚未能終其用,其所獎拔之富弼,亦於外交有力。其後溫公司馬光出,本經學儒術,為時名相。惜居位日淺,不及一年而卒,未能大展其學。

至明,相之賢者,首推三楊,然皆文士,無關儒術。孝宗時,劉健與徐溥、李東陽並稱賢相,而健功更高。孝宗一代之治,健之力為多。其後徐階以王學緒餘,卒覆分宜,取嘉靖四十餘年之苛政,一切改從寬大,人有中興之頌。後之論者,雖歸功張居正,實則徐階導其先路。況居正又徐階所引進者耶?

以上列舉深明經義、通達儒術之賢相十有八人,西漢則魏相、師丹,東漢則袁安、楊震、楊秉、楊賜,吳則顧雍、陸遜,唐則魏徵、楊綰、陸贄、鄭覃,宋則李沆、範仲淹、富弼、司馬光,明則劉健、徐階。此十八相者,天才有高下,際遇有盛衰,在位有久暫,然每一人出,必有一人之功用。其功烈最偉尤足稱道者,治致太平,則魏徵、李沆、劉健;撥亂除佞,則魏相、徐階;支持殘敗,則陸贄、鄭覃、司馬光。豈得謂明經術者皆無用哉?此外,不在相位而立大功者,則有魏之吳起,晉之杜預,明之劉基、王守仁、唐順之等。吳起受業曾子,又傳《左氏春秋》,雖行義未醇,而政治兵事,皆為魁桀,惜所輔非一統之主,遇讒被殺,卒未大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