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十八篇

第63章 經學(4)

字體:16+-

《春秋》則《左氏》亦禾立學官。至三國時,古文《尚書》、《毛詩》、《左氏春秋》,皆立學官,此魏文帝之卓見也。漢《熹平石經》,隸書一字,是乃今文。魏正始時立《三體石經》,則用古文。當時古文《禮》不傳。《尚書》、《春秋》皆用古文,《易》用費氏,以費《易》為古文也(傳費《易》者,漢末最盛,皆未入學官。馬、鄭、荀爽、劉表、王弼皆費氏《易》)。《周禮》則本為古文。三國之學官,與漢末不同如此。故曰魏文廓清之功不可少也。

清人治經,以漢學為名。其實漢學有古文、今文之別。信今文則非,守古文即是。三國時漸知尊信古文,故魏、晉兩代,說經之作,雖精到不及漢儒,論其大體,實後勝於前。故“漢學”二字,不足為治經之正軌。昔高郵王氏稱其父熟於漢學之門徑,而不囿於漢學之藩籬。此但就訓詁言耳。其實,論事跡、論義理,均當如是。魏、晉人說經之作,豈可廢哉!以上論經典源流及古今文大概。

欲明今、古文之分,須先明經典之來源。所謂孔子刪《詩》、《書》,定《禮》、《樂》,讚《周易》,修《春秋》者,《漢書?藝文誌》雲:“禮、樂,周衰俱壞,樂尤微渺,又為鄭衛所亂,故無遺法。”又雲:“及周之衰,諸侯將逾法度,惡其害己,皆滅去其籍,自孔子時而不具。”是孔子時《禮》、《樂》已闕,唯《詩》、《書》被刪則俱有明證。

《左傳》:“韓宣子適魯,觀書於太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可見別國所傳《易象》,與魯不盡同。孔子所讚,蓋魯之《周易》也。《春秋》本魯國之史,當時各國皆有春秋,而皆以副本藏於王室。故太史公謂孔子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而修《春秋》,蓋六經之來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