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十八篇

第76章 經學(17)

字體:16+-

人皆據《史記?儒林傳》“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一語,謂孔安國以今文《尚書》翻譯古文,此實不然。《漢書》稱孔安國“以今文字讀之”,謂以隸書讀古文耳。孔安國所得者為五十八篇,較伏生二十九篇分為三十四篇者,實多二十四篇。二十四篇中《九共》九篇,故漢人通稱為十六篇。孔安國既以今文字讀之,而《史記》又謂《逸書》得十餘篇,《尚書》茲多於是。可知孔安國非以伏生之書讀古文也,蓋漢初人讀古文者猶多,本不須伏生之《書》對勘也。

孔安國之《書》,授都尉朝,都尉朝授膠東庸生,庸生授胡常,常授徐敖,敖授王璜、塗惲。自孔至王、塗,凡五傳。王塗至王莽時,古文《尚書》立於學官。塗傳東漢賈徽。太史公從孔安國問,《漢書》稱遷書載《堯典》、《禹貢》、《洪範》、《微子》、《金滕》諸篇多古文說。然太史公所傳者,不以伏生之《書》為限。故《湯誥》一篇,《殷本紀》載之。

哀帝時,劉歆欲以古文《尚書》立學官,博士不肯(博士抱殘守缺,亦如今之教授己不能講,不願人講也),歆移書讓之。王莽時,乃立於學官。莽敗,說雖不傳,書則具存。蓋古文本為竹簡,經莽亂而散失,其存者唯傳鈔本耳。東漢杜林,於西州(天水郡,今甘肅秦州)得漆書一篇,林寶愛之,以傳衛宏、徐巡(杜林所得必為王莽亂後流傳至天水郡者,其後馬、鄭猶能知逸《書》篇數,鄭玄、許慎亦能引之者,蓋傳寫猶可見,而真本則已亡矣),後漢講古文者自此始(杜林非由孔安國直接傳授,早歲學於張敞之孫張竦,林之好古文,蓋淵源於張氏)。

其後,馬融、鄭玄注《尚書》,但注伏生所有,不注伏生所無。於孔安國五十八篇不全注。馬融受之何人不可知,唯賈逵受《書》於父徽,逵弟子許慎作《說文解字》,是故《說文》所稱古文《尚書》,當較馬、鄭為可信,然其中亦有異同。今欲求安國正傳,唯《史記》耳。《漢書》雲,遷書《堯典》五篇為古文說。然《五帝本紀》所載《堯典》,與後人所說不同。所以然者,杜林所讀與孔安國本人不甚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