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夢:弗洛伊德合集(3-4)

第11章 釋夢(11)

字體:16+-

斯皮塔(1882,第192頁)曾引用普法夫(Pfaff,1868,第9頁)的話,它改動了大家所熟知的一句俗語:“告訴我你的夢,我就知道你的內心。”

夢的道德問題是希爾德布朗特所關注的中心問題,我從他的一個小冊子中引用了不少東西,因為,在所有關於這一問題的著述中,我感到它是形式上最完美、內容上最豐富的一本書。希爾德布朗特[1875,第54頁]也寫下過一條規律,即生活越純潔,夢也就越純淨;生活越肮髒,夢也就越汙穢。他堅信人的道德本性在夢中仍然持有。他寫道:“而即使是最嚴重的運算錯誤,即使是對科學規律最浪漫的違反,或者最可笑的年代錯置,也不會引起我們懷疑或使我們不安,但我們從來不會忽視好與壞、正與誤、道德與罪惡的區別。無論白天在我們周圍的事物在夢中有多少遺漏,康德的類別區分必要性的意識卻如影隨形,一刻也不離開我們,哪怕是在睡夢之中……但這僅可以被這一事實所解釋,即在人的本性和道德觀中最基本的那些東西是相當牢固地植根於人的思想,雖然想象、推理、記憶和其他功能在夢中都受影響,但它們卻不受千變萬化的變化所影響。”(同上書,第45頁以下)

隨著對這題目討論的不斷深入,這兩種不同看法的作者們也開始顯示出明顯的觀點轉變或改變。那些主張人的道德人格在夢中不再發揮作用的作者,從嚴格的邏輯上來說應失去對不道德的夢的興趣。他們可能會把任何探討夢者應對夢負責的問題的努力都排除在外,也不會再去從自己夢中的邪惡去推導自己性格深處有邪惡的痕跡,也正如他們會信心十足地反對從夢的混亂無序推導現實生活中智力活動是沒有意義的類似努力一樣。而另一些認為“類別區分必要性”意識會延伸到夢中的人,也應理智地接受這一觀點,即產生不道德的夢的責任也可能不是由他們本質的惡而引起的。我們為他們著想,希望他們不要做那些該受斥責的夢以動搖他們對自己人格道德的堅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