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學年。第一年專讀近人的文章。例如梁任公、康長素、嚴幾道、章行嚴、章太炎等人的散文,都可選讀。此外還應該多看小說。林琴南早年譯的小說,如《茶花女遺事》、《戰血餘腥記》、《撒克遜劫後英雄略》、《十字軍英雄記》,朱樹人的《穡者傳》等書,都可以看。還有著作不多的學者,如蔡孑民《答林琴南書》,吳稚暉《上下古今談序》,又如我的朋友李守常、李劍農、高一涵做的古文,都可以選得。平心而論,章行嚴一派的古文,——李守常、李劍農、高一涵等在內——最沒有流弊,文法很精密,論理也好,最適宜於中學模範近古文之用。
二、第二三四學年。後三年應該多讀古人的古文。我主張分兩種教材:
甲、選本。不分種類,但依時代的先後,選兩三百篇文理通暢,內容可取的文章。從《老子》、《論語》、《檀弓》、《左傳》,一直到姚鼐、曾國藩,每一個時代文體上的重要變遷,都應該有代表。這就是最切實的中國文學史,此外中學堂用不著什麽中國文學史了。
乙、自修的古文書。最重要的還是學生自己看的書。一個中學堂的畢業生應該看過下列的幾部書:
A.史書:《資治通鑒》或《四史》(或《通鑒紀事本末》)。
B.子書:《孟子》、《墨子》、《荀子》、《韓非子》、《淮南子》、《論衡》等等。
C.文學書:《詩經》是不可不看的。此外可隨學生性之所近,選習兩三部專集,如陶潛、杜甫、王安石、陳同甫……之類。
我擬的中學國文課程中最容易引起反對的,大概就在古文教材的範圍與分量。一定有人說:“從前中學國文隻用四本薄薄的古文讀本,還教不出什麽成績來。現在你定的工課竟比從前增多了十倍!這不是做夢嗎?”我的回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