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論人生:立場

第24章 經驗與傳承 (6)

字體:16+-

我們家鄉有句俗話說:“做戲無法,出個菩薩。”編戲的人遇到了無法轉變的情節,往往請出一個觀音菩薩來解圍救急。這兩年來,中國人受了外患的刺激,頗有點手忙腳亂的情形,也就不免走上了“做戲無法,出個菩薩”的一條路。這本是人之常情。西洋文學批評史也有deus ex machina的話,譯出來也可說,“解圍無計,出個上帝”。本年五月裏美國奇旱,報紙上也曾登出旱區婦女孩子跪著祈禱求雨的照片。這都是窮愁呼天的常情,其可憐可恕,和今年我們國內許多請張天師求雨或請班禪喇嘛消災的人,是一樣的。

這種心理,在一般愚夫愚婦的行為上表現出來,是可憐而可恕的;但在一個現代政府的政令上表現出來,是可憐而不可恕的。現代政府的責任在於充分運用現代科學的正確智識,消極的防患除弊,積極的興利惠民。這都是一點一滴的工作,一尺一步的旅程,這裏麵絕對沒有一條快捷方式可以偷度。然而我們觀察近年我們當政的領袖,好像都不免有一種“做戲無法,出個菩薩”的心理,想尋求一條救國的快捷方式,想用最簡易的方法做到一種複興的靈跡。最近政府忽然手忙腳亂的恢複了紀念孔子誕辰的典禮,很匆遽的頒布了禮節的規定。八月廿七日,全國都奉命舉行了這個孔誕紀念的大典。在每年許多個先烈紀念日之中加上一個孔子誕辰的紀念日,本來不值得我們的詫異。然而政府中人說這是“倡導國民培養精神上之人格”的方法;輿論界的一位領袖也說,“有此一舉,誠足以奮起國民之精神,恢複民族的自信”。難道世間真有這樣簡便的快捷方式嗎?

我們當然讚成“培養精神上之人格”,“奮起國民之精神,恢複民族的自信”。但是古人也曾說過:“禮樂所由起,百年積德而後可興也。”國民的精神,民族的信心,也是這樣的;他的頹廢不是一朝一夕之故,他的複興也不是虛文口號所能做到的。“洙水橋前,大成殿上,多士濟濟,肅穆趨蹌”(用八月廿七日《大公報》社論中語);四方城市裏,政客軍人也都率領著官吏士民,濟濟蹌蹌的行禮,堂堂皇皇的演說,——禮成祭畢,紛紛而散,假期是添了一日,口號是添了二十句,演講詞是多出了幾篇,官吏學生是多跑了一趟,然在精神的人格與民族的自信上,究竟有絲毫的影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