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前同事敏發來一則消息,她家鄉的媒體征集本城的宣傳口號。據說,如若采用,一個字獎勵一萬塊。敏躍躍欲試。
敏的家鄉是潞城,在南方,山清水秀,我有幸去那裏旅遊過一次。當地有個著名的景點,沿途山壁,題詩不斷,鳥語花香,泉水淙淙,幾座村屋點綴其中,當真如桃花源般祥和、美好。傳說,古代曆朝都有高人隱居在潞城,我也常在書中見到諸多和潞城相關的筆墨。敏對家鄉的眷戀和自豪,我能理解。
看見敏的消息,我笑了。我說:“敏,你絕對有資格去投稿,就憑你對家鄉的厚愛深情。”
我不是恭維敏,任何一個陌生人翻開敏的微信朋友圈都會以為她一直生活在潞城,朋友圈裏有潞城的風景、潞城的月、潞城的小吃、潞城的風俗。隻有在“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式微式微,胡不歸”的歎息中,你才會意識到,原來敏和她發的風土人情有距離。
敏在北京已生活十幾年了。她來得早,那時單位還能解決戶口,她在房價沒漲時買了房。如今,她工作穩定,婚姻穩定,和丈夫在一起十年,孩子九歲。她在北京的社交圈完整,事業上有人脈,私下裏有夥伴,鄰裏關係不錯。大學,她不在北京就讀,可人生各階段的同學——正式的、非正式的,能在北京湊成一個班。一句話,不論在外人眼中還是在敏最看重的家鄉人眼中,她都早成為這城市的一分子了。
然而,敏總能讓人感到她與環境格格不入。有時,我甚至認為,鄉愁是敏的萬能借口、安全港、避難所。
孩子學習起起落落,她打打罵罵。最後,她將原因歸結為城裏**太多,如果在老家,民風淳樸,小朋友們一心學習,沒那麽多娛樂的花樣,便不會分心。可她忘了,家鄉的小朋友,包括兒時的她在內,人生的至高理想就是去大城市讀書。每年,敏還會親自接來好幾位家鄉來京的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