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求太满,小满即是圆满

叁 人生应有 不执着的勇气。

字体:16+-

当一个女孩儿决定不普通

一次读书沙龙活动快结束时,我和读者交流。

一个女孩儿问我:“我觉得我很普通,放在人堆里马上就会被淹没,有没有能让自己不普通的秘诀?”

她语气急切,态度诚恳,姿态卑微,这让我想起从前的我。和她一样,我相貌平平,才艺平平。二十来岁的每一天,我都在焦虑如何成为一个“不普通”的人。

作为过来人,我思索了一会儿,以下是我关于“不普通”的想法——

首先,没有一个人是绝对普通的,只要善于发现和强化自身的“不普通”,每个人身上一定能拥有让别人眼前一亮的地方。

如何发现自己的不普通?

从已有的特长着手。一个人爱画画,学生时代曾做过美术课代表,或出于兴趣,上过专业的美术培训班,会画画就是他的不普通之处。甚至,他不用画得太专业,只要比一般人、比完全没有受过训练的人好一点点,就足以成为他的亮点。

找到自己特长上的不普通,要让别人知道、看见并不断扩大影响,才能成为你的标签。还以会画画为例,如果你是学生,你可以在班里要出黑板报时主动争取机会去画点什么。如果你已经工作,给每一位亲近的同事画一幅个人专属的肖像画,为对方设计一个微信头像,不仅能让他人眼前一亮,你还会越来越受欢迎。

没有明显的特长,那就看一看在生活中你最擅长的事是哪件。比如,你擅长收拾东西,是收纳小能手;你会折纸,会做各种饰品;你算账比一般人快……这些都是你的不普通。

一时半会儿想不起最擅长的事,那就想想你花时间最多的事是什么。许多亮点、不同只是在一件事上的积累,你花的时间比别人多。哪怕你只是喜欢看小说、漫画、电视剧,收藏某个特殊领域的物件呢!

除了擅长的事儿,我们还能从别人对我们的评价中找到“不普通”。评价有赞扬,也有批评,它们一样有建设性。大家提到你时,会说“你很幽默”,这是赞扬,那么幽默就是你的不普通,好好发扬,再多搜集一些段子,再多展现你的诙谐。大家提到你时不约而同用了“乐于助人”,就让“热心”成为你的特点,让你身边的每一个人遇到麻烦时第一时间想起你。

一些不普通是现成的;一些不普通可以从零开始,从此刻开始,刻意培养。当你意识到你身上没有别人值得记忆的点、夸赞的点,你可以——

短时间内,主攻一门学科,或主攻你的业务,提高你的成绩、业绩。每次排名靠前一点,你便会多吸引一些注意,也更自信些,而你进步神速本身,也会成为传奇,自然“不普通”。

学一门才艺,如一项体育运动、容易掌握的小技术,像剪辑视频。有特长让特长成为你的“不普通”;没有特长,总有爱好吧,愿意花钱去报班,系统学习下,是捷径;不想花钱,免费教学资源那么多,只要你花心思,何愁学不到?

尽可能地把自己打扮得更符合大众审美。脸虽然是父母给的,但注意饮食、注意运动、注意发型和体型、知道自己适合哪些颜色,在有限范围内,我们还是能让自己更好看些的。

你可以内向,但要与人为善;你可以有个性,但不能乱发脾气。如果你先天腼腆,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多给别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一个人能吸引其他人,要么因为你身上有值得对方学习、汲取的点,要么因为和你相处不累,别人感觉放松、轻松。如果我们一切真的太平凡,性格好将让我们不普通。

在重要的事上强准备。举个例子,在公众场合落落大方地发言最容易给身边人留下深刻印象。你若想一鸣惊人,不如提前准备。你知道吗?所有的即兴演讲百分之八十的内容,演讲者都在心里过了无数遍,只是根据场合不同稍做调整。在可以预料的下一次展示前,我们做好准备,重要的发言,在家对着镜子先练十遍。

说完不普通,再谈谈普通吧。

我们必须承认,所有人都是普通人,所谓的“不普通”只是人和人的区分度。普通不是一件坏事,中国人口基数大,你再普通再渺小,至少是一百万人的代表。

相信我,所有你遇到的事,和你一样的一百万人都会遇到,曾和你一样的人是好几个一百万。研究好自己的普通,想想一百万个、好几百万个“我”有哪些共有的需求、情绪,或许你的未来将因此成就。

我很喜欢一位女性创业者即“罗辑思维”的创始人脱不花。她曾表示她是个内向的人,现在流行的说法叫“社恐”,但是内向的人就无法掌握沟通的诀窍吗?她从自己出发,从内向者也能学会的沟通出发,做了一个线上教人沟通、说话的训练营。“内向”就是她作为普通人、作为起码一百万人的代表,提炼出来的共有的特质和需求。

《哈利·波特》系列畅销全球,作者J.→K.→罗琳成功的秘诀不过是抓住了普通人都有的梦想——拥有魔法。

因此,如果我们把自己研究透,就足以赢得和我们有类似烦恼的人的共鸣,因为你在为一百万个类似自己的人代言。别怕普通,多少发明、多少有创意的广告都因为普通人研究自己的普通却强烈的需求而出现,人类社会的进步都是普通人帮助普通人,进行自救、他救的结果。

而我们最终都要接受自己的普通,包括你眼中那些不普通的人。因为“一山更有一山高”,总有人比你强。在学生时代,我们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成绩是硬标准,其他方面,诸如才艺、技能的比拼,都有明确的赛制。

然而,人生越往前,赛制越模糊,比赛的领域越来越多,不可控因素也越来越多。一个人或许能搞定他的工作,但搞不定他的家庭;能搞定家庭,搞不定健康;搞得定朋友,搞不定老板;搞得定老板,搞不定贷款。

天时、地利、人和,样样称心如意的人,我还没有见过。到这时,你才会发现,评价如此多元,评委无限增加,无论多优秀、多出众,一个人只是一个“人”,是人类的“人”,人类有极限,再高又能高到哪里去?值得羡慕的永远不是那些一路拔尖的人,而是对自己和环境满意度高、一直在做喜欢的事、幸福感强的人。

所有世俗认知中的“不普通”都是幻觉,所有自认不普通的人最终都要亲手戳破肥皂泡。

或许,早点接受普通,早点研究、利用自己的普通,早点发现、培养、强化自己的不普通,才能成为更满意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