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学习,才能高效成长

轻松战胜坏习惯

字体:16+-

之前我在讲反思日记的时候,提到我总是喜欢熬夜。因为早上上班的时间是固定的,熬夜的结果就是每天晚上睡眠不足,有的时候遇到特殊情况,甚至只能睡四个小时。身边的小伙伴总是督促我早睡觉。道理我都懂,然而我还是熬夜。

我当然知道早睡觉的好处,也明白长时间熬夜对健康不好。但是自从我转行以后,工作与之前不一样了,我也从管好自己的执行层人员,变成了需要负责整个项目统筹协调的项目经理。我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回家之后看看书,听听网课,写写稿子,享受自己的晚间时光了。

每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总有一大堆的事情在等着我。我的六个通讯账号,每天都会产生超过十五页的消息。我不但要负责好手里的产品,还要兼顾与客户的联络。总而言之,我的日常生活就是忙得不可开交。

我写作的内容,要么是通过提取和拓展书中的知识点,再与其他领域进行关联而产生的,要么是我自己经过深度思考的观点。无论如何,这两种内容的产出都是非常消耗精力的。而想要在白天那种乱糟糟的工作环境中写出一篇篇逻辑缜密、条理清晰的文章,对我来说几乎不可能。

但是,到了深夜,大家都去睡觉了,我的世界就会变得无比安静。窗外汽车的鸣笛声几乎没有了,再也没有人可以打扰我,我就可以安静地坐在书桌旁边写文章。到了这个时候我会文思如泉涌,文章也便一气呵成。所以,我熬夜的根本原因不是不想睡,而是写作必须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下才能进行。

除此之外,我也曾经是个拖延症患者。后面我还会详细讲述如何解决拖延症难题。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而且每个人在不同方面的意志力是不同的。比如你可能对于让自己不吃零食毫不费力,但是对于手机的**却毫无抵抗力。拖延症也是一样,我对于读书录课一向热情高涨,但是签约的写作任务,几乎每个月都会等到最后一天才完成。

很多人可能也会存在拖延症,比如告诉自己要早起,可能坚持了一段时间,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比如制订好了读书学习计划,买了一大堆书和网课,然而好几个星期都过去了,学习阅读的进度依然停滞不前。

平常我们改变坏习惯的方式都是见招拆招——管不住自己的具体行为,就去学习如何提高自控力;总是拖延制订好的计划,就去学习如何摆脱拖延症。但是纠正下来,你可能会发现,付出了很多努力,却依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索性就自暴自弃了。

这一切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模式出现了问题。模式就是你做事情的普遍方式。如果你总是改不掉坏习惯,说明可能是你的模式出错了。

模式和习惯不太一样。习惯通常是单一的行为,比如说每天熬夜就是习惯。但模式是指行为本身以及行为背后产生的原因。比如说,因为安静的夜晚有助于思考,所以我选择了熬夜。但我熬夜的根本原因是我需要一个安静且不被打扰的环境,如果白天也有这样的环境,那我就可以不用熬夜了。

有一个概念叫作“NLP思维逻辑层次”,它将思维逻辑分为六层,包括系统(我与世界的关系)、身份(我是谁)、信念或价值观(为什么)、能力(如何做)、行为(做什么),以及环境(天时地利)。其中系统、身份、信念或价值观为上三层,能力、行为、环境为下三层。如果你常常说“我总是”“我总要”,那么说明你的模式出错了。而模式出现错误,往往是因为上三层出了问题。如果你只是在行为层面做出改变,结果很可能会收效甚微。换言之,想要改变一个模式,就要改变系统、身份和信念,而不是尝试去养成一个新的习惯。

就拿我熬夜作为例子。我在做出这个行为时的信念就是要在不被打扰的环境中才能写出好文章,而只有晚上才不会被打扰。那么这个模式的问题出在哪里呢?我认为,首先“白天总是被打扰,只有晚上才不会被打扰”的信念就是错误的。白天的时候,我在通信软件上总是要接收很多消息,而我几乎每个时刻都在按照不同的优先级顺序回复不同人的消息。但事实上,通过通信软件进行交流,本身就是一种延时交流——也就是说,每一个人在使用通信软件的时候,就应该做好了长时间等待回复的准备。如果有急事的话完全可以打电话。所以,我应该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来统一处理消息。

人在专注的时候工作,效率会特别高,这个状态被称为心流。通常进入心流需要10~15分钟。如果在工作期间总是回消息,总是被打断,就没有办法进入心流,自然无法专心致志写文章。前面说到了我经常被打扰,一是被通信软件打扰,二是被同事说话、讨论问题的声音打扰。对于这种情况,我认为降噪耳机或者隔音耳罩会很有用,而且我在进入专注状态以前,都会提前告知同事不要打扰我。从此以后,我就再也没有熬过夜。

有的时候,身份错位也会引发问题。比如有一次,我的客户不守时,没有按照与我约定的时间会面。我对此感到非常生气,觉得自己没有受到尊重。然而其实这就是一种身份错位的模式。因为我对于客户来说是服务方,客户本身肯定要优先去做价值最大的事情。而我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就没有站在服务方的角度去考虑。我生气的原因是客户耽误了我的时间,但是如果认清服务方的身份,我就会发现,等待客户其实也是服务方的职责之一。

除了信念和身份,系统的认知错误也容易导致模式问题。如果说总是熬夜是信念出现了问题,那么常常困扰人们的拖延就是系统出现了问题。关于系统,有一个很重要的模型叫作转移负担模型。转移负担模型就是当我们遇到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先采用一些简单的办法减轻症状,结果深层次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治标不治本”。当我们置身问题之中的时候,往往很难理性地看待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的事。一旦跳脱出来,我们就会立马发现自己正陷入转移负担模型中。

转移负担模型由两个负反馈环路组成,第一个环路可以暂时缓解症状,另一个环路则是能够根本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它不会立竿见影。两个负反馈之间通常还有一个正反馈的副作用,这个副作用会让能够根本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难发挥作用。比如拖稿直到最后一天才完成这件事,其实是以牺牲稿件质量为代价的。降低质量实际上还是在降低做事的效率。

在转移负担模型中,长期来看问题会越来越糟糕,系统的整体健康状态会越来越差,系统也越来越难以改变。对于拖稿这件事,长期来看副作用会有:稿件质量下降,长时间的伏案写作,编辑与读者的不满意,一次性投稿减少平台的流量等。

想要改变这个模式,就要从系统的角度入手,让系统从这个转移负担模型中挣脱出来。比如,提前做好规划,把工作进行提前拆分,要让它在日程表中有所体现,而不是到了最后一天放下手中的其他工作而专攻一项。

面对坏习惯,我们如果只从行为层面做出改变,可能很难坚持下去。如果想要彻底改变这些坏习惯,就要找到“NLP思维逻辑层次”中的上三层哪个方面有错,并且纠正它。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