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学习,才能高效成长

普通人如何快速成长

字体:16+-

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有它独特的运行规律,只要你找到了这些规律,就能比绝大多数人做得好。

找到规律究竟有什么用呢?我来稍微解释一下大家就明白了。比如说,学习有高效的方法,考试有高频的考点,只要你掌握了这些方法和考点,就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与排名。人际交往也有技巧,掌握了这些技巧,你会发现生活中绝大多数矛盾都可以避免。你会更富有同理心,别人对你的评价也会更高。再比如写作,无论是学生时代语文考试的作文,还是现代在社交媒体上的写作,让人称赞的文章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果你认真研究过高考满分作文,会发现它们一定是文采斐然且不落窠臼的,立意的角度往往新颖独特;而那些实至归名的高赞文章,要么利用信息不对称讲了一件大家都不知道的事,要么思想深刻,触动了大众的情绪。

那么,怎样才能找到这些规律呢?这里和大家分享一条捷径:观察——模仿——反思——提升。如果你想要提高自己的成绩,那就去观察好学生是如何学习的,看看他们用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看看他们是如何听课、如何记笔记的,看看他们是如何完成作业的,看看他们在上自习的时候用什么样的方式保持专注,看看他们会向老师提哪些问题……你也可以去读那些教授学习方法的书籍,比如说《学习之道》《认知心理学》《自控力》等。然后,你就要亲自实践这些方法。可能并不是每一种方法对你来说都有用,我们可以先选一两个科目来做实验,找出那些对自己有效的方式,然后把它们迁移到其他学科。在众多有效的方法中,可能有一些对你来说得心应手,另一些则需要自己改进一下。

如果你想写出一手好文章,需要去做三件事:第一,多读书,阅读那些名家大师是如何写作的;第二,多写作,模仿名家大师的行文方式,看看他们是如何把一件平凡的事叙述得生动有趣,又是如何戳到了读者的泪点与笑点的;第三,多交流,去结交那些比你更优秀的作者,把自己的作品发给他们看,让他们告诉你哪里写得不够好,该如何改进。当你无意间看到一篇文章觉得文章优秀的时候,不要只是停留在夸赞这个层面,而是要去挖掘为什么作者写得好,在下一次写作的时候自己也要去尝试,这样你的写作水平就能得到快速提升。

我用自己写作这件事举例。东野圭吾的《白夜行》是我最喜欢的作品。这部作品在创作手法上最让我震撼的地方是全书从头至尾都没有强烈的冲突,哪怕最终悲剧的结局也只是轻描淡写的几笔,在情绪突然涌出、达到巅峰的时候戛然而止。在练习写作的时候,我尝试写了一段小短文,模仿了东野圭吾的风格,全文靠人物对话、衣着样貌、人物动作和景物描写等支撑。

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那就去观察你认为的工作能力最强的同事是如何工作的,看看他如何与客户打交道,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如何做规划。也许他用了什么简便的方法,也许你要分很多步的事情,他一两步就完成了。仅仅是观察和模仿还不够,你要思考为什么他能想到的方法而你却没想到,并下次试着用和他一样的方式去思考。

“观察——模仿——反思——提升”是刻意练习最基本的原则,也是精进任何技能的普适性规律。经验之所以称为经验,正是因为人在经历中积累的方法,能够指导人在未来遇到类似事件时该怎么做。如果没有反思,它只能被称为经历,并不是经验。

反思的过程,就是找规律的过程。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反思就是要去回想自己做过的某一件事,如果成功了,是因为做对了哪些关键环节?有没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如果失败了,是哪些关键环节出了问题?如果重新再做一遍这件事,之前出问题的地方要用什么方式来解决?把这些问题的答案总结成普适性的规律,下一次遇到类似的情境,就能处理得更好。

注意,我说的是找规律,而不是学“套路”;是模仿,而不是抄袭。如果你没有找到最底层的规律,只是学会了形式,也很难取得突破。这些规律,一定是你从实践中发现、总结的,最终也一定应用在实践中。要观察那些在某一领域比自己厉害的人是如何做到的,然后想办法缩小自己和他们的差距。

慢即是快,厚积才能薄发。我发现网上越是有关短时间内暴富的问题,关注的人数就越多。真的有那么多一夜暴富的方法吗?这说明很多人过于急功近利,只看结果不问过程。但是,建造一幢高楼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地基,想把楼盖得越高,地基就要挖得越深。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往往厉害的人都经历过长期的沉淀。你所看到的只是表面的突破,却不知在此之前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积累。

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同时也让人变得浮躁。每个人都追求快,想要快速提高专注力,想要快速提升成绩,想要快速学会某种技能,于是,各种七天、十四天速成营应运而生。你满怀期待地去参加,以为能一夜之间脱胎换骨,结果斗志满满地学了一箩筐的方法论却不知如何应用,之后又重新陷入了焦虑。

是因为那些方法都没用吗?不,其实是因为知识的积累与习惯的养成本身就是一个慢过程。也许你在考试前突击背下了所有的知识,侥幸通过了期末考试,但是,下一学期开始时你还记得多少呢?学了新的知识,你真的能把它和前面的内容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吗?也许你参加了一个写作速成训练营,老师教会你如何写开头结尾,如何拟标题编故事,但这样就可以了吗?一个吸引人的标题虽然能增加文章的阅读量,但是如果每次读者都发现你的内容与标题相差甚远,他们还会再看你写的文章吗?

一种方法告诉了你一条捷径,可以让你少走弯路,但并不代表不用走路。希望大家在追求快的时候,也能够沉下心,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打牢根基。短期来看,急功近利走得更快;长期来看,牢固的根基却能走得更远。

我们要学会主动学习。主动学习和走马观花式学习是相对的,就是说你哪里不足就主动去补哪里。数学学得不好就要在数学上多花时间,语文学得不好就要多看书多总结。觉得自己不会说话,那就去看提高沟通力的书籍,去参加沟通力主题的社群。自己不会管理资产,就要去上理财方面的课,读经济学、会计学、投资学相关的书。如果自己情绪常常失控,就需要去学习积极心理学——而不是看到一个社群的海报就觉得自己要参加。

主动学习有什么好处呢?一是会永远把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优先解决。你的学习会变得有目的,知道自己要学的这个知识很重要,所以更容易坚持学完,而非交了钱就抛之脑后。二是这样学习的速度会比别人快很多,并且学得越多,就越懂得如何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