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的一些朋友在大城市拼搏很多年,努力工作,努力挣钱,却一直没攒下什么钱。比如我的一个学长,毕业的时候他的父母想让他回家当公务员,而他却一心想留在上海,为此没少和家里人争吵。他在上海的工资大概是月薪一万元出头。没过几年他还是选择回老家工作了。学长曾经感慨自己最终还是输给了现实。
我们之中的很多人,可能都曾经掉入过能力错觉的陷阱。我们因为学业或者工作的缘故,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而其中不乏一些家庭条件好的人,这个时候我们内心深处就产生了对于更加美好的物质生活的向往,并觉得自己也能过上那样的生活。这种向往本身是没有错的,问题在于这样的生活和我们自己当前的能力是不匹配的。
那么什么是能力错觉呢?能力错觉的典型特征就是“我本应该”。在学生时代,我们典型的能力错觉就是“记了笔记的知识点我都掌握了”“我本应该考上那些名牌高校”“如果不是自己的失误,我早就更上一个台阶了”等等。这种心态的潜台词就是现实配不上我的水平。
说来惭愧,我曾经也是沉浸在能力错觉中的一员。我整个高中时代的梦想就是去北京大学学习生物科学专业。高中的时候我努力学习生物知识,并且在高考前的模拟考试中考出好成绩,仿佛自己再进一步就能梦想成真。这是支撑我高中三年努力的全部动力。然而高考成绩公布的那一天,现实狠狠地打了我一个耳光。我在家里哭得昏天暗地,一度想去复读,最后还是认清了现实。
我终于明白,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发挥失常。我考上我最终就读的本科学校就已经符合了我真实的能力水平。在考试前我认真复习,在考试时我保证会做的题都对,而不会做的题就是不会做,没有发生任何意外,也根本不存在发挥失常的情况。
因为求职面试的难度很大,进入工作单位后,我本以为即将从事的工作内容一定是非常专业的。结果入职以后,我发现自己要做的事情大部分都是简单、重复的,很少用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因此对工作非常失望。随着成长我想明白了,并不是这份工作本身有问题,而是我对自己的能力预期出现了问题,总是活在自己的想象之中而忽视了现实情况。
毕业时满腔热血的年轻人,在工作几年之后渐渐被社会磨平了棱角。这并不是社会对他们施加了什么影响,而只是他们成熟起来,摆脱了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
能力错觉让人总觉得自己没有过上本应该过上的生活。其实以你目前的能力,你的生活本来就是现在的模样。如果你的生活一成不变,要从战略层面思考一下问题出在了哪里。
能力错觉的可怕之处在于,一旦你给自己贴上了“我本应该”的标签,就会陷入一个“得不到不是我的问题,而是别人的问题”的怪圈,打心底拒绝改变。每个人做决定的时候会受限于自己的经历和眼界,做出的决定未必是真正的最优解。当面对生活的抉择时,我们要跳出自己的惯性思维,这样才会发现原来还有更多的选择。
多经历才能摆脱能力错觉,但这并不只是说说这么简单,而是需要相当大的决心和勇气。对于我们来说,能力错觉成本最低的解决方式就是读书学习。或许读书学习会让眼下的生活变得更加辛苦,但是从长期来看,却是一笔回报丰厚的投资。在学习和重构人际关系的过程中,也许很多原本困扰我们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跳出现有的思维,你会发现曾经的难题并没有那么难。当你被困在“二选一”的境地中时,就要跳出去寻找第三种解决方案。
随着自己的不断成长,我们会陷入年龄焦虑的恐慌之中。也许在固有思维里,每一个年龄都应该有对应年龄的成就,但往往我们达不到这样的成就。年龄的变化对我们来讲,仿佛前一天全世界都把你当成一个小孩子而对你格外宽容,可是第二天却要用大人的担当和责任来严格要求你。
世界上没有一夜之间的成熟,所有的成熟都源自经历。而能力错觉其实算是一种对成长的逃避,通过在幻想中所做出的决定来逃避应该试图去改变的事实。高考失败、专业不好、工作选错——人生还有很多次选择,不要一直活在过去。
能力错觉、想要走捷径和充满焦虑感都是成长过程中的绊脚石,越早摆脱就越早受益。以前我身陷能力错觉陷阱的时候,除了总是自怨自艾以外,没有半点收获。我们要看清自己的身份和所处的位置,不为物质生活和可能逆袭成功的奇迹而着魔,焦虑感就不会一直折磨我们。脚踏实地地向前走就好了,这样才有底气过上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