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经常在自己的日程表里安排上一些帮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的计划,却不知道如何开始行动。出现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因为你制定的目标存在问题。
我一直在经营自己的社群。每期社群为期二十一天。在社群开始前,我都会让成员们给自己定下一个社群结束时的小目标。很多同学回答的都是类似于“提高自己的思维方式”“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读完十本书”“坚持早起”“努力学习英语”等目标。如果你也曾经树立过这样的目标,那就要注意了,这种目标是很难实现的。
“**ART”原则
就拿提升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而言,这两种概念是非常抽象的。如何才算是提高呢?是写文章的思路变得更清晰了,还是看待问题的角度更加多元化了?至于读书、早起、学英语等,这些都是长期的事情,在短短二十一天内是无法完成的。如果你在之前都无法养成良好的习惯,现在想一下子改变自我,那基本上是天方夜谭。一旦你发现自己的目标实现不了,就可能会陷入一种自暴自弃的情绪中。
所以,正确的目标要小且具体,这样才容易实现。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制定目标的“**ART”原则,即:目标应当是具体的(Specific)、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与其他目标具有一定相关性的(Relevant)、有时限的(Time-bound)。
1.具体的(Specific)
目标要具体。比如“做一个努力学习的人”不是一个具体的目标,而“学习更多心理学知识”相较而言更具体一些,但还是不够具体,最终将目标定为“学习更多认知心理学的知识”便更进一步了。想要目标更具体,你就需要实实在在可以执行的事件。
2.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
目标要可衡量。诸如“一些”“很多”“变好”“提升”这类词是模糊的,难以量化的。一个好的目标,往往需要有数字作为标准。比如目标可以定为“读《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前两个章节”。
3.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
目标是要可以达到的。比如前面那个“二十一天读十本书”的目标,如果你之前从来没有阅读的习惯,那么这个目标就是不可达到的,很难实现。但是有些人有速读的习惯,二十一天读十本书对他们来说,就是可以达到的目标了。每个人的目标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别人的目标未必适合你。
4.与其他目标具有一定相关性的(Relevant)
这一次的目标要与其他目标相关。具体来讲,就是我们用“**ART”原则制定的目标往往都是细小的、可执行性非常强的,但它并非终极目标。比如说读书,你的最终愿望肯定不是每天阅读几十页,也不是读完手上的书,而是通过读书提升自我。当你有了这样一个大目标,就可以把它拆解为多个小目标,这些小目标之间应该是相关的。
再比如,我在第一年做自媒体工作的时候,给自己定的一个大目标是拓展读书写作领域。如此空泛的大目标肯定没有办法执行,那么就要先细化到一些具体的小目标,比如每天花半小时研究十位读书博主的推文、每周读一本书、每周写一篇拆书稿等。
5.有时限的(Time-bound)
目标要有时间限制。比如要求自己二十一天读完《积极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两本书,每天阅读两个小时并撰写两篇读书笔记等。时间限制要与现实相结合。不同类型的书,阅读难度、所需时间显然是不同的。如果你选的那本书恰好是《穷查理宝典》,可能二十一天都无法读完。
“**ART”原则听起来好像挺复杂的,但其实很简单。你把自己的目标讲给别人听,问问对方清不清楚你具体要做什么就好了。比如你对朋友说“我要提高思维能力”,对方肯定一头雾水,但是如果你说“我每天要读《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三十页的内容并且通过思维导图记笔记”,那他一定能听懂你要做什么。
每年定下新一年的目标之后,我会把这个目标拆解到每个季度、每个月,等到实际执行的时候再拆解为符合“**ART”原则的小目标,并且我会对自己的目标进行阶段性复盘。复盘可以帮助自己很好地掌握之前的完成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为什么不一次性全都拆成小目标呢?因为人是在成长的,小目标也是在动态变化的。刚开始背单词的时候,你可能一天只能记住八十个,但是三个月以后一天可能会记住两百个了。如果你一开始定的小目标是一天记一百二十个单词,那么实际上是前期过于困难,后期过于简单。
我的建议是,在每个周末定下自己下一周的小目标,然后进行动态迭代。一开始定目标的时候,你可能并不能准确评估自己做一件事需要多长时间,会出现有限时间内做不完,或者做完了还有很多时间没事干的情况,随后你就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
制订行动计划
有了目标,接下来要根据目标制订行动计划。好的目标是成功的一半,但只说不做只能是语言上的巨人。提到制订行动计划,一个常见的误区就是“决心泛滥”。想要真正让行动落到实处,你需要参照之前的目标制订行动计划,具体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1)行动本身是否可以拉近现状与目标的距离?
(2)具体行动步骤是什么?
(3)在哪里?何时开始?频度如何?
(4)制订的行动计划应当是可控的,行动计划都是自己能做到的吗?
(5)能量化行动完成的程度吗?
(6)行动够显性化吗?
如果你的行动和目标南辕北辙,那么行动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具体到执行环节,你需要细化每一个步骤。判断自己采取的行动是否合理,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讲给朋友听,让局外人帮助你判断自己的行动计划是否可行。同时行动计划要写出说明书式的效果,能让自己看了就明白如何去做。
如何养成长期的专注力
有了一个个小目标,我们需要长期的专注力才能够把它们实现。我曾经读过一本名为《“错误”的行为》的书。书中讲了一件有趣的事情:美国的希腊峰滑雪场一度因为财政困境濒临倒闭。面对这样棘手的问题,作者作为顾问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涨价,然后销售套票,购买价值十次门票的套票可以打六折。这样的营销策略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赔本买卖”?然而现实恰恰相反,因为大多数购买套票的人,根本不会来滑雪场消费十次,有些甚至只会来两到三次——但他们已经交了十次门票的钱了。
打折套票是一种促销行为。人们出于“爱占便宜”的天性,觉得购买套票比单买门票便宜许多,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消费意愿。但是等到实际消费的时候,却因为种种因素不能使用完套票的次数,甚至去过一次之后就不再去。而滑雪场却因为这个绝妙的策略转亏为盈。
这样的营销策略充斥在我们身边。想一想我们自己很少使用的健身卡,是不是白白地浪费了很多钱?营销策略的成功正是与每一个人的自控力有关。每一个人的自控力和肌肉一样,拉伸程度是有限的。过度消耗意志力的结果可能会导致自控力水平的下降,最后在其他事情上放纵自己。
任何坚持不下去的计划都会导致我们陷入自我怀疑的困境中。其实,我们只是没有用科学的方法养成新习惯。意志力是有限的,我们不能妄想一步登天。养成新习惯从来都不是让人舒服的过程。如果这种不适感过于强烈,就会让人想放弃。若是不适感尚可忍耐,那这样的环境最适合帮助你养成自己的新习惯以及长期的专注力。
同时,永远不要高估自己的意志力。优秀的习惯需要一个一个来养成,不可急于求成。当你想瞄准新的目标时,回看一下自己之前的目标是否已经完成。
有些人对生活存在着很多美好的憧憬,如果你什么都想做,却又不知如何开始,那么你就要思考一个问题:我究竟想要达到怎样的目标?我是盲目地跟从别人,还是发自内心地想要自己变得更优秀?
我们需要想清楚这些问题,然后学会舍弃,找出最重要的事情去完成——这里最重要的事情指的可能是对你未来职业发展最有利的事情,也可能是能够解决你当下最紧迫的问题的事情,或者是你最热爱、最想要学习的事情。当你锁定好一个目标以后,就要把其他的事情通通拉入不重要的清单里,直到下一次规划目标的时候,再把它们摆出来重新评估其重要性。记住,只有足够重要的事情才会被排在日程表上。
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不能在一件事上保持长期专注而是四面开花,结果很可能是什么都做不好。当你对正在进行的事情产生犹豫时,可以进行尝试,如果发现之前在做的事情自己并不擅长,那就及时止损,然后转而专注于新的目标。
正如我常说的,努力的动力源自未被满足的需求。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你首先要问问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再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进步,让能力能够匹配上自己的“野心”,而且你的目标应当符合“**ART”原则。当然,只有目标还不够,需要制订与目标环环相扣的行动计划。在执行计划时,我们每个人的意志力和专注力都是有限的。因此,需要一点一滴地去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