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萊因文集(共4卷)

第十八章 斷奶 (1936)

字體:16+-

人類曆史上最重要而影響深遠的發現之一,是弗洛伊德發現潛意識心智的存在,以及其核心在最初的嬰兒期就開始發展了。嬰兒期的感覺與幻想就好像在心智中留下了印記,這些印記不會消退,而是被儲存起來、保持活躍,並且對個人的情緒與智能生活發揮持續而強烈的影響。最初被經驗到的感覺與外在及內在的刺激有關;嬰兒在被喂奶時經驗到來自於外在世界的最初滿足,分析顯示,這種滿足隻有一部分是來自於饑餓的緩解,而同樣重要的另一部分,則來自於嬰兒因吸吮母親**得到刺激時所經驗到的愉悅。這樣的滿足是兒童性特質基礎的一部分,也是它的最初表現;當溫暖的乳汁注入喉嚨而充滿了胃的時候,嬰兒也經驗到愉悅。

嬰兒對不愉快的刺激及愉快感覺受到挫折的反應,是恨與攻擊的感覺,這些恨的感覺和愉悅的感覺一樣,都被導向相同的客體,也就是母親的**。

分析工作顯示:幾個月大的嬰兒的確沉浸在建構幻想中,我相信這是最原初的心理活動,而且幻想幾乎是從一出生時就已經存在嬰兒的心智中。似乎小孩子對所接收的每一個刺激都立即以幻想來反應:對不愉快的刺激——包括單純的挫折——回以攻擊的幻想,對滿足它的刺激則透過那些以愉悅為主的幻想做響應。

如同我先前所說的,所有這些幻想的客體最初都是母親的**,這麽說也許奇怪,為何將一個小孩的興趣焦點局限在一個人的一部分,而不是在整個人身上?我們必須謹記,畢竟這個階段的孩子對於身體及心理上的知覺能力處於極度未發展的狀態,另一個最重要的事實是,幼兒隻在意他立即的滿足或是缺少了滿足,弗洛伊德稱之為“愉悅—痛苦原則”,因此,母親那提供滿足或拒絕的**被加上了好與邪惡的特質。現在,我們稱為“好”**的,會成為往後一輩子裏所有被認為是好與有利之事物的原型,而“壞”**則代表了所有邪惡與迫害的事物。這點可用以下事實來解釋:當小孩將他的恨指向拒絕的或“壞”**時,他賦予了**所有屬於他自己對它的活躍恨意,即所謂投射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