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分析的心理學基礎【本章為作者論文《早期分析的心理學原則》(1926)的擴展版本。參見《克萊因文集Ⅰ》。
精神分析學將兒童精神分析拓展至新的領域。對兒童的精神分析觀察幫助我們了解到,即便在兒童早年,也會經曆性衝動與焦慮,並可能遭受嚴重的心理挫傷。兒童並非是“無性”(asexuality)的,而所謂“無憂無慮的童年”其實也並不存在。這是我們通過對成人的心理分析與對兒童的直接觀察所獲得的結論,而對幼童的心理分析實踐也證實與補充了這一點。
就讓我從我的小病人開始吧。我將通過早期的心理分析,勾勒該病人的心理麵貌,並輔之以案例說明。這個病人叫做莉塔,開始治療時隻有兩歲零九個月。她對母親的偏好結束於一歲末。隨後,她顯示出非常明顯的對父親的偏愛,以及對母親的強烈嫉妒。例如,她十五個月大的時候,就常常一再表達與父親同處一室的願望,並喜歡坐在父親膝上與他一同翻書看。到十八個月的時候,她的偏好再次轉變,母親重新成為她的最愛。與此同時,她開始出現夜驚與害怕動物的症狀。她變得越來越黏著母親,憎惡父親。兩歲伊始,她的行為變得更加矛盾、難以管教,最終在兩歲九個月的時候,被帶到我這裏治療。那時,她有顯著的強迫性神經官能症,存在強迫性的儀式動作,她無法控製的淘氣行為與帶著悔意的乖巧表現交替出現。她喜怒無常的情緒發作符合憂鬱型抑鬱症的所有表現。除此之外,她還有嚴重焦慮,對自己的玩樂有著壓抑的行為,她也無法忍受任何挫折,還存在過度悲傷的現象。如此種種,使得此孩童幾乎完全無法管教。【莉塔與父母同室而眠直至近兩歲。分析顯示出,她曾經見過那些父母**的原始場景。兩周歲時她的弟弟出生,這一事件最終導致她神經症的全麵爆發。她的治療總共持續了83期,最後由於她父母移居國外而被迫中斷。通過治療,她各方麵的情況都大為改觀:她的焦慮減少了,強迫性的儀式動作消失,抑鬱症狀和無法容忍挫折的狀況都大大緩解。與此同時,治療降低了她對母親所懷有的矛盾心理,也改善了她和父親與弟弟的關係,最終為她成長為正常兒童掃除了一些障礙。我確信,在終止治療之後幾年,她治療的結果產生了持續的影響。我發現她順利進入了潛伏期,智力與人格發展也令人滿意。然而當我再見到她時,我感覺她若進一步接受治療會對她有利。她的整個性格和內質,顯露出確鑿無疑的強迫症傾向的痕跡。這裏必須提一提,她的母親有很嚴重的強迫性神經官能症,並且從一開始就對孩子充滿矛盾情感。精神分析治療給莉塔帶來的一個好的轉變,是她母親對她的態度大有改善;但即便如此,這對兒童發展來說,仍然是一個很嚴重的阻礙。毫無疑問,如果莉塔能夠完成她的精神治療,她的強迫症特質能夠進一步消除,那麽她將能夠更有效地抵抗她自身的神經質和招致她神經機能問題的生活環境。在終止治療8年後,我從她母親處得知,莉塔的發展持續令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