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妮·克萊因於1882年生於維也納,娘家姓萊茲(Reizes),她排行第四,是家中的老幺。克萊因的父母原為猶太裔,但在宗教上已不再嚴格遵守猶太教規,他們似乎也包容不可知論。證據顯示克萊因從父母雙方都得到了許多傳承,當然,孩子們的成長環境也因此具有高度的知識性。更重要的是,依據梅蘭妮·克萊因自己的回憶,她的家庭非常和樂融洽,充滿了關愛維係。然而,其中也不乏悲傷痛苦的時刻——她最親愛的姐姐與尊敬的長兄相繼去世。這樣的悲劇在許多年之後再次發生——她已成年的兒子因為山難意外死亡。
談到梅蘭妮·克萊因職業生涯的開端,約在14歲左右,她感受到一股強烈想研讀醫學的欲望,經過哥哥的幫助,她很快就學會了拉丁文與希臘文,進入高級中學。隻不過,由於她17歲便訂了婚,醫學生涯的前景就此打住。她在四年之後結了婚,也就是1903年,並按部就班地變成了三個孩子的母親。
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克萊因才能夠借由一種新的方式重回她中斷的生涯。那時,她偶然間讀到弗洛伊德的一本書,感覺到裏麵有些是她過去懵懵懂懂間一直在尋找的東西。然後她到了布達佩斯,讓費倫齊開始為她進行分析。費倫齊鼓勵她專門對兒童進行分析,於是,她在大戰結束前就已經在布達佩斯開始了這項工作。當時,除了弗洛伊德的“小漢斯”以及胡格-赫爾姆斯博士(Hug-Hellmuth)的初步工作之外,兒童的精神分析是一片未知的領域,後來,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也迅速地從不同的角度進入這片領域。到了戰後的1921年,在亞伯拉罕醫師的邀請之下,梅蘭妮·克萊因前往柏林,繼續她對兒童的分析工作,並且很快地將重要而嶄新的概念引入了精神分析中。亞伯拉罕非常支持、鼓勵她的創新,同時他也在1924年初到1925年過世之前,為克萊因做了進一步的分析。克萊因在柏林的時候,她先生在瑞典,他們本來就不是那麽幸福的婚姻也在當時畫上句點。1926年她應恩斯特·瓊斯邀請前往倫敦,瓊斯相當支持她,她也就停留於倫敦,漸漸在她的實務工作中開始增加成年病患的比例,特別是為了訓練而分析的案例,一直到她1960年去世為止。值得注意的是,就像弗洛伊德自己和許多人一樣,她也進行了自我分析,因此她出版的作品自然便包括了兩方麵的分析觀察結果:一方麵是她的病患,另一方麵是她自己,兩方麵交互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