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茶小史

點茶消亡是必然

字體:16+-

元代初始又廢除了科舉製度,使得漢族文人的收入與社會地位迅速下降,當時有九儒十丐之說,在此窘境下,曾由文人雅士推動並偏重閑賞與娛樂的點茶,必然會“無可奈何花落去”。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無論在哪個時代,凡是當地有名的產茶區,幾乎都會以茶進貢。而曆史上所有的貢茶,皆是從初期的民貢肇始,爾後逐步過渡到官焙貢茶階段的。從本質上看,貢茶製度是針對茶農的一種變相的稅製。從業者在受壓迫、受盤剝的同時,也會帶來製茶技術的改進與提高。

唐代大曆五年(770),在浙江長興縣顧渚山興建的督造顧渚紫筍茶的大唐貢茶院,成為有史可考的最大的貢茶加工廠。在貢茶製作的過程中,由“刺史主之,觀察使總之”,從而使唐代貢茶的加工水平,一舉達到了曆史巔峰。而此時福建地區的建安茶,由於“山川尚閉、靈芽未露”,故“陸羽《茶經》、裴汶《茶述》,皆不第建品”。大約從北宋初期至南宋中期,年平均氣溫開始逐漸下降,宋代進入了中國氣象史上的第三個寒冷期。於是,貢茶的製作中心,不得不南移到更溫暖的福建地區,從此才逐步確立了以建安為中心的宋茶官焙加工體係,故《宣和北苑貢茶錄》記載:“考茗飲盛於唐,至南唐始立茶官,北苑所由名也。至宋而建茶遂名天下。”

點茶,最早起源於建安地區的民間鬥茶。而民間的鬥茶,又稱茗戰。宋代的民間鬥茶,如同我們今天對茶類的審評一樣,最初是鬥茶的青翠、鬥茶的香氣和滋味。在不同的茶類之間,一決品質的優劣、高下。當建茶一舉成為宋室貢茶之後,在蔡襄的挖掘和引領下,開始偏重於鬥茶之色澤。於是,宋代的點茶,漸漸發展成為官宦、文人們點試蠟麵茶的一種偏重玩賞、炫耀的技法。尤其是到了大觀年間,在宋徽宗的推波助瀾下,上至帝王將相,下到販夫走卒,以致出現“爭新鬥試誇擊拂”“風俗移人可深痛”的不堪局麵。隨著鬥茶之風的日漸熾盛,盛況空前,同時也滋長、暗潛著亡國之禍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