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茶小史

鬆蘿製法傳武夷

字體:16+-

當虎丘茶被譽為天下第一之後,便招來官府及當地劣紳的巧取豪奪。

明末,馮時可《茶錄》記載:“徽郡向無茶,近出鬆蘿茶,最為時尚。”而安徽休寧的鬆蘿茶,根據馮時可的記述,是始於比丘大方。大方和尚在蘇州虎丘寺居住最久,故深得虎丘製茶的精髓。蘇州的虎丘茶,在明末名滿天下,就是其采摘與製作的精良使然。

人怕出名豬怕壯。當虎丘茶被譽為天下第一之後,便招來官府及當地劣紳的巧取豪奪。虎丘茶的產量本來就少,而權貴強行索茶者甚多,當寺廟住持無茶可獻的時候,便被官府衙役毒打一頓,寺院僧眾為此悲憤交加,一氣之下就把山茶砍伐殆盡。據《虎丘山誌》記載:“胥皂騷擾,守僧不堪,剃除殆盡。”“後複植如故,有司計償其植,采饋同前例。睢州湯公斌開府三吳,嚴禁屬員饋送,寺僧亦疲於藝植,茶遂萎。”大方和尚就是在此背景下,離開蘇州虎丘寺的,並結庵徽之鬆蘿。“采諸山茶,於庵焙製,遠邇爭市,價倏翔湧,人因稱鬆蘿茶。”(馮時可《茶錄》)可見,鬆蘿茶是在全盤繼承了虎丘茶的精製工藝以後,從而名揚天下的。也就是周亮工所講的“閩茶實不讓吳越,但烘焙不得法耳” 。吳,是指蘇州地區的虎丘製法。越,是指紹興地區的日鑄茶工藝。吳、越合在一起,即是指武夷山區曾經借鑒過的製茶的“三吳之法”。

鬆蘿茶的製法,據明末聞龍《茶箋》記載:“茶初摘時,須揀去枝梗老葉,唯取嫩葉,又須去尖與柄,恐其易焦,此鬆蘿法也。”龍膺在《蒙史》中說:他過新安時,曾目睹過大方和尚炒製鬆蘿茶。色如翡翠的鬆蘿茶,武火“急手炒勻”,“另入文火鐺焙幹”,其手法,如張岱製作蘭雪茶的工序:“扚法、掐法、挪法、撒法、扇法、炒法、焙法、藏法,一如鬆蘿。”從我們今天的茶區分布來看,唯取嫩葉的茶類,最早有安徽綠茶產區的鬆蘿、六安瓜片等,還有受鬆蘿之法影響的閩北烏龍,及其受閩北烏龍茶影響、隨後次第產生的其他烏龍茶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