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給青少年的成長書(全兩卷)

將軍幾死卻永生

字體:16+-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共和國的由來有多塊奠基石,其中之一就是抗日戰爭的勝利。誠如天安門廣場上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碑文所說:“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曆次戰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抗日戰爭中,國共兩黨團結禦敵,同仇敵愾。國軍方麵犧牲之最高將領為張自忠將軍,八路軍方麵為代參謀長左權將軍。他們所代表的無數先烈用熱血凝鑄了共和國的基石。

但是,張自忠將軍受國人的尊重和紀念還有更深的一層背景。他是一個人格受辱、曾被誤為漢奸、幾乎被輿論的唾沫星子淹沒的人。然而他決然以死洗身,來證明自己的清白。

我第一次知道張自忠將軍這個名字,是五十六年前考入北京的中國人民大學後,學校就坐落在張自忠路上。想不到五十多年後我有事過湖北宜城,這裏竟是他一九四〇年的戰死之地。二〇一五年九月,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宜城在當年的舊戰場處修了巨大的紀念碑,從山腳至山頂鋪一千兩百餘級步道。步道中段留出一段原始地貌,約三十平方米,為將軍犧牲之地。內有七塊堅石,一片綠草,一叢怒放之杜鵑花。激戰之後在這裏發現了他的遺體,時將軍身受八處傷,有槍傷、炮彈炸傷、刺刀傷,可見搏鬥之慘烈。一上將級戰地最高指揮官這樣慷慨赴死於刀叢彈雨之中,實為現代戰爭中所罕見。將軍的熱血浸透了身下的土地。後來這個地方就名“血窩”,做特別保留。現在每一個從血窩旁走過的人都會駐足致敬,流下熱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