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裏的早期中國

18 上博簡《曹沬之陳》【曹劌曹沬】

字體:16+-

論戰的曹劌與行刺的曹沬,出土文獻反映原來是同一個人

上博簡《曹沬之陳》

春秋魯國莊公時期,最有名的大臣莫過於兩位曹姓的人物,一位是《左傳》中長勺之戰論戰的曹劌,一位是《史記·刺客列傳》中柯地之盟劫盟的曹沬。有趣的是,《左傳》中沒有曹沬其人與曹沬的事跡,而《史記》也沒有曹劌其人與曹劌的事跡。曹劌與曹沬究竟有何關係?

曹沬有幾個名字?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簡第四輯出版於2004年,有《采風曲目》《逸詩》《昭王毀室·昭王與龔之脽》《柬大王泊旱》《內豊》《相邦之道》《曹沬之陳》等七篇文章的圖片與釋文。其中的《曹沬之陳》主要以曹沬與魯莊公問答的形式,來闡述曹沬的政治與軍事思想。因為主要是論兵為主,所以一般認為是戰國中期兵家的作品。

第一部分是曹沬論修政,他認為君主成敗是由自身努力達到的,天命隻能解釋特例而非常例;第二部分是曹沬論守邊,他認為蓄養群臣,貴賤應該采用同一標準,上戰場必須要貴族公子參戰;第三部分是曹沬論用兵之機,其中提到了一些計謀,比如使間諜宣傳敵軍將帥受傷,比如用龜筮占卜故意說勝利,從而鼓舞己方將士士氣,比如龜筮占卜故意說勝利;第四部分是曹沬論攻守,他認為有能力治理百人的,可為百夫長,有能力治理三軍的,可為三軍統帥。

《曹沬之陳》的記錄反映的未必是客觀史實,其中反映的大量選賢任能思想,更可能是戰國時期才有的一種觀念。但既然托名於曹沬名下,也不會完全牽強附會,至少證明曹沬應該是春秋時一位敢於打破常規的軍事家。

《左傳》中的曹劌其人

《左傳》最早記錄了曹劌論戰的故事。

前685年,正當齊襄公不可一世,儼然成為新一代小霸時,被堂弟公孫無知謀殺篡位。第二年,公孫無知又被齊國大夫雍廩所殺。因為襄公在位時荒**無道,弟弟公子糾逃到莒國避難;內亂發生時,公子小白又逃亡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