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说说

08 五色棒子管天下:曹吉利洛阳当官记

字体:16+-

曹操和袁绍等来了机会。其实也说不上机会,对他们来说,该叫必然。他俩都开始当官,算是正式出道了!

当然,还是袁绍抢先。他年龄比曹操大,名声又好,当然是优选。袁绍先到朝廷当了一阵子郎官,即皇帝身边的小侍从之类,像他们这样的官几代,出仕时大都先当郎官,也算试用试用,能力好的,过不了多久就会被派出去当县令、县长。

袁绍干得不错,很快就被外派,当了濮阳县长。那时,他还不到20岁。这个濮阳县,也是当时的发达地区。头顶金光的袁大公子就是不一样,走到哪儿都一路顺风顺水。

那这时的曹操在干啥?曹操正在一边牙痒痒呢!眼看袁绍得了好差事,再看自己,还是布衣,越咂摸越不是滋味儿。很有可能,是曹操心急,缠着老爸去给他折腾,所以,袁绍当官没多久,曹操也出道了!

袁绍靠的是他们家的声望,直接当了郎官,曹操呢,被举了孝廉,也做了郎。

我们说说这个“孝廉”。孝廉,就是孝顺清廉,指某人在这两方面品德高尚。

东汉的时候,地方各郡每年都要推举孝廉。我们在史书上也常常看到,谁又被举孝廉了,好像举孝廉司空见惯,比比皆是,跟现在考上公务员似的。但实际情形要惊悚得多。

那时规定:人口20万以上的郡,每年可以推举孝廉1人;20万以下的郡,每两年推举1人;10万以下的郡,每三年推举1人!难度比考公务员大了万倍不止。也许有朋友会说,那就别举孝廉了,干别的不行吗?关键在古代,大家只认做官是正途,其余行业都是三教九流啊!所以,这就可以看出,平民百姓当个官有多难!

我们在史书上随处可见的“举孝廉”,是因为,咱们的正史都是精英史,记的是那二十万分之一的人!就像鲁迅先生说,是为帝王将相做家谱么。至于老百姓,在史书里大多都是以数字形式集体出现的。比如张角的黄巾军多少多少万,曹操在徐州屠了男女多少多少万。至于他们生活怎样,心情如何,那基本是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不会有人知道了。

好,曹操就占去了这么一个珍贵的“孝廉”,这当然是他老爸曹嵩整的。对于他们家,占个“孝廉”名额,那是信手拈来的事。于是,曹操“举孝廉为郎”,也上道了。

曹操开始策划自己的前途。这个郎官,只是一个过渡。他很快就要被外派,那会被派到哪儿去呢?正琢磨着,一个机会来了。

洛阳令司马防调任河南尹,洛阳令这个职位空缺了!司马防是谁?就是咱三国里真可称大枭雄的司马懿的爸爸!他们司马家是河内郡的大世族,司马防生了八个儿子,号称“司马八达”,老二就是司马懿。

司马防一升官,曹操心里就打起小算盘了。现在洛阳令空缺了呀,是不是……能派我去当当?洛阳虽然也是一个县,可它是京都啊!你袁本初弄个濮阳县长,俸禄400石,看着挺牛哈,我这回弄个洛阳令,俸禄1000石,看看是不是比你强!

曹操打着如意盘算,要想当这个洛阳令,两个人很重要,一个是刚刚升官的司马防,另一个就是主管这事的选部尚书梁鹄。

梁鹄又是何许人?他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大书法家。

我们随手查查梁鹄的史料,就会发现,梁鹄在史上留名,不是因为当过什么官,而是因为他高超的书法造诣。梁鹄特别擅长八分书,在魏晋时相当有名。后来王羲之还曾到许昌探访他的遗迹。汉灵帝非常喜欢梁鹄的书法,因为书法好,就给他升官。曹操也很推崇梁鹄,还把他写的条幅挂在墙上,天天看着认真学。

可就是这位让曹操崇拜的大艺术家,却让他失望了。你崇拜人家,可人家不理你啊。

曹操托人向梁鹄转达想当洛阳令的请求,梁鹄问也没问,直接否了,人家还是看不上曹吉利!跟清流们一样。虽然许劭已经夸曹操是英雄了,但是,要想把阉党加闹猴儿的底子彻底转变,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曹操无奈,再去找司马防。司马防淡淡一笑,也不表态。显然,不同意。司马家算不上一流世族,但也相当有地位和名望,曹操嘛,入不了人家眼!

相比于袁绍的顺风顺水,曹操真是磕绊又拧巴。

最后,司马防和梁鹄终于给曹操做了判决:由司马防推举,让曹操出任洛阳北部尉。

洛阳北部尉是个什么官?尉,是主管兵事或者刑狱的官。汉朝时带“尉”的官很多,基本上武官都叫“尉”。洛阳北部尉,就是洛阳北区管治安的武官。当时洛阳分成四个区,东南西北。不过,它虽是京都,但行政级别是县级,不像咱北京,首都直辖市,跟省平级的。

洛阳北部尉的级别就是:一个县的北部地区的公安分队长。跟曹操想要的洛阳令——整个洛阳县最高行政长官,根本不在一个级别。就是跟袁绍的濮阳长也没法比,人家好歹是县长啊!不过,洛阳这个县比较特殊,地处京都,算给曹操稍微长点面子。

没错,洛阳北部尉,是个小官。曹操当然很失望,他对这事也一直不忿,后来等他封了魏王,还特意把司马防叫到封地邺城,一边拉着人家喝酒,一边狡猾地问:“今天再让你推举的话,你还会推举我做洛阳北部尉吗?”司马防一笑,说:“当年我推举大王您的时候,您就适合当洛阳北部尉啊!”两人相视,哈哈大笑。

好吧,不管怎样吧,曹操去干洛阳北部尉了。这可是他当的第一个官!他已经憋足了劲儿,官小就官小,再小我也要干好!非拿出点儿真本事,让你们都开开眼!

一上任,曹操就开干了。果然是一鸣惊人。

第一件事——修门!先把官府的四门修得崭新,倍儿威严。看看,这就叫新官新气象。紧接着,他又命人造了五种颜色涂成的大棒子,十好几根,高挂在门前。想想那场景,颜色很丰富,很亮眼啊!

曹操又颁下命令:“都看见五色棒了吗?谁要胆敢违抗法令,一律棒杀!到时可别怪我没通知!”老百姓们瞧着,个个又惊又疑,这位小公安队长,气场真是不同一般。大概是被威慑住了,敢违禁的一下少了好多。

但是,就有不在乎、不怕死的,或者说,就有压根儿不怕曹操,认为曹操不能把自己怎么样的。比如,小黄门蹇硕他叔叔。蹇硕我们前面提到过,就是那个体格雄壮,后来当了西园校尉头领,几乎成了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宦官。小黄门是个不大的官,可汉灵帝特别喜欢他,于是,蹇硕自然跟一般宦官不一样了。

于是,蹇硕叔叔也觉得自己跟一般人不一样了,别人看曹操那架势,都不去招惹,但他不怕。蹇硕叔叔公然违反宵禁命令,半夜跑大街上溜达,被曹操的手下拿个正着儿。

这真是件棘手的差事。曹操已经有言在先,违令者“棒杀”,可这是蹇硕他叔啊,难道就为了一个“半夜上街”真把他打死?搁谁也不好办。

哪知曹操一点儿都没犹豫!“棒杀”没商量!他小时候学党人,装党人,现在到了任上,行事风格还真像个党人,干掉跟宦官有关系的,绝不手软!很可能抓到蹇硕他叔,曹操还高兴呢,正愁没机会表现,这下正好拿你开刀,明天全洛阳都能记住,我曹孟德何许人也!

曹操一声令下,拿五色棒子把蹇硕他叔打死了。果然,这事马上轰动了京城,整个洛阳的治安一下好了。不但民间小贼们害怕曹操,连宫里的宦官十常侍他们,也都皱起眉来了。

曹操今天能干掉蹇硕他叔,谁知明天会不会干掉我叔?而且,蹇硕他叔官小,本来没他们那么恶贯满盈,这都被干掉了,那他们那些作恶多端的亲戚,谁知会不会栽在曹操手里。

曹操这个洛阳北部尉,一个四百石的官,竟让高高在上的常侍们没安全感了!宦官们这回也认清了,曹操这小子是彻底背叛了宦官阵营,忘了本了!以后,再不能惯着他纵着他,必须当敌人对待。

宦官们开始想招。可曹操都是依法做的,谁也挑不出毛病来。这几个暗暗商量,既然一时扳不倒,那就退一步,把他弄走也行啊!于是,宦官们居然一块儿去替曹操说好话,推荐他升官。

就这样,曹操在一群公公的交口称赞之下,当上了顿丘县令。终于跟袁绍混了个平级。这年,曹操23岁。后来,他东征孙权,留儿子曹植守邺城,为了给儿子念咒,他就说:“我当顿丘令那年23岁,现在回想起来,在任上我没干过一件后悔的事。现在你也23岁了,要好好地干啊!”

不过,曹操这个“没干后悔的事”是什么意思,现在已经弄不清了,因为他在顿丘令上干了啥,史籍全无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像“干掉宦官叔叔”这种暴力式正义,应该没再发生。如果发生,必会留点蛛丝马迹。

现在的曹操也开始琢磨了,靠蛮干去对付宦官,毕竟不是好办法。太危险!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命都保不住,还能干什么大事?谈什么天下理想?如今宦官把他弄出京都,其实处境倒安全了。

不过,曹操这个顿丘令没当多久,朝廷里就发生了一桩大事。汉灵帝废了宋皇后,还杀了宋皇后的父亲和哥哥!这事本来跟曹操关系不大,但宋皇后的哥哥宋奇,娶了曹操堂叔的女儿,这就算远亲了,结果曹操被株连,把顿丘令给免了。

光和二年(公元179年),曹操被免了顿丘令后,直接回了老家谯县,重新思考人生去了。

于是,在当了三四年官之后,曹吉利又混回了布衣。

不过,现在的曹操,可不是当初那个闹猴儿了,他对官场已经有了感性认识,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他打算好好地静一静,想一想,以后可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