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的聲音(全3冊)

英語教學問題[1]

字體:16+-

我們中國人有一句古話叫做“掮石頭上山”,在英語裏也同樣有所謂“Bring Coal to New Castle”之類的話。大家知道這些都是不智之舉。所以今天居校長請我來到這裏,要對英語專科學校的學生講英語教學問題,實在是班門弄斧,危險萬分。

我今天所要講的隻是就我個人過去對英語“教”與“學”的經驗提供出來給諸位參考。因為我在十七八歲時就任教英文,現在想起來真是膽大妄為。此後許多年,我也從沒有離開英語的“教”與“學”的問題。今天我要特別提出的是在二次大戰期中,美國對各種外國語言的訓練。因為那時同盟國軍隊,要在太平洋,整個亞洲、歐洲登陸,所以設立外國語言訓練機構,研究怎樣才能在最短期間訓練出能聽能講的學生。這種語言訓練的範圍極廣,無論是中文、日文、朝鮮文、印度文、德文、法文、意大利文、荷蘭文、挪威文、瑞典文均在訓練範圍之內。訓練中心遍布在美國各大學內,當時許多東方語言學家均被邀請擔任教授。我們中國的語言學家趙元任先生就在哈佛大學主持中文的訓練。各種語言的訓練完全采用一種方法,一個期限。就是說要在六個月之內能聽能講,並且要聽得清楚講得流利。九個月內要能讀能寫。起初我還不大相信,那時我和趙元任先生住得很近,我常到他那裏去參觀。奇怪的是那些將畢業的學生居然能聽中國話,能講中國話,而且能寫很長的中國信,他們還能演中國話劇、唱中國歌。這種訓練的成果簡直是一種奇跡。那麽究竟是一種什麽方法使這種語言訓練如此成功?歸根結底還是由於“專修”。在六個月中學中文的就專學中文,學法文的就專學法文。這種訓練分為三個步驟:(一)采用直接教授法;(二)利用國際音標校正發音;(三)然後再利用教本。以趙元任所主持的訓練班為例,一個教授有十幾個助教。這些助教中有漂亮的女孩子,也有年長的老太太,他們一天八小時完全和學生生活在一起,盡量培養一種講外國語的氣氛,養成對外國語說與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