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指導┃
本篇最初發表於1928年7月22日《文學周報》第236期。
無隅(本名李芳)是朱自清在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任教時的學生。1923年李芳將自己撰寫的新詩集《梅花》送請朱自清刪改並作序。同年8月李芳因患疾病在上海去世。直到1928年,開明書店才同意出版。同年5月,朱自清作此文。文章追憶了作者與李芳的交往和詩集出版的經過,並對李芳的病逝表示哀悼。散文家李廣田曾說,有真情的作品,“最可作為朱先生的代表作,因為這樣的作品,也正好代表了作者之為人”。誠以待人,這是朱自清的品性。文如其人,在《後記》這篇文章中,我們同樣可以見到作者待人待友的那份真誠。
開篇從這部書稿的命運說起,引出下文對其作者命運的敘寫。
這一卷詩稿的運氣真壞!我為它碰過好幾回壁,幾乎已經絕望。現在承開明書店主人的好意,答應將它印行,讓我盡了對於亡友的責任,真是感激不盡!
通過敘寫與詩稿作者的末次見麵,感歎詩稿主人離世的突然。
作者通過寫無隅的“草草埋葬”,感歎無隅悲劇性的短暫人生。
偶然翻閱卷前的序,後麵記著一九二四年二月;算來已是四年前的事了。而無隅的死更在前一年。這篇序寫成後,曾載在《時事新報》的《文學旬刊》上。那時即使有人看過,現在也該早已忘懷了吧?無隅的棺木聽說還停在上海某處;但日月去得這樣快,五年來人事代謝,即在無隅的親友,他的名字也已有點模糊了吧?想到此,頗有些莫名的寂寞了。
我與無隅末次聚會,是在上海西門三德裏(?)一個樓上。那時他在美術專門學校學西洋畫,住著萬年橋附近小弄堂裏一個亭子間。我是先到了那裏,再和他同去三德裏的。那一暑假,我從溫州到上海來玩兒;因為他春間交給我的這詩稿還未改好,所以一麵訪問,一麵也給他個信。見麵時,他那瘦黑的,微笑的臉,還和春間一樣;從我認識他時,他的臉就是這樣。我怎麽也想不到,隔了不久的日子,他會突然離我們而去!——但我在溫州得信很晚,記得仿佛已在他死後一兩個月;那時我還忙著改這詩稿,打算寄給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