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指導┃
1931年8月,朱自清按清華大學條例休假一年,即動身赴歐訪學,途經哈爾濱和蘇聯。不久之後,先後給老朋友葉聖陶寫了兩封信,即《西行通訊》二篇,談及在哈爾濱的觀感和在蘇聯境內的見聞。
葉聖陶先生曾有這樣的評價:“他早期的散文如《匆匆》《荷塘月色》《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都有點做作,太過於注重修辭,見得不怎麽自然。到了寫《歐遊雜記》《倫敦雜記》的時候就不然了,全寫口語,從口語中提取有效的表現方式,雖然有時候還帶一點文言成份,但念起來上口,有現代口語的韻味,……現在大學裏如果開現代本國文學的課程,或者有人編寫現代本國文學史,論到文體的完美,文字的全寫口語,朱先生該是首先被提及的。”(葉聖陶《朱佩弦先生》)
(一)
開篇點明本篇所寫的是哈爾濱,引起下文。
將哈爾濱的“道裏”與上海大馬路等處夜裏的景象相比,突出這裏的人喜歡逛街且目的單純的特點。
聖陶兄:
我等八月二十二日由北平動身,二十四日到哈爾濱。這至少是個有趣的地方,請聽我說哈爾濱的印象。
這裏分道裏,道外,南崗,馬家溝四部分。馬家溝是新辟的市區,姑不論。南崗是住宅區,據說建築別有風味;可惜我們去時,在沒月亮的晚上。道外是中國式的市街,我們隻走過十分鍾。我所知的哈爾濱,是哈爾濱的道裏,我們住的地方。
道裏純粹不是中國味兒。街上滿眼是俄國人,走著的,坐著的;女人比那兒似乎都要多些。據說道裏俄國人也隻十幾萬;中國人有三十幾萬,但俄國人大約喜歡出街,所以便覺滿街都是了。你黃昏後在中國大街上走(或在南崗秋林洋行前麵走),瞧那擁擁擠擠的熱鬧勁兒。上海大馬路等處入夜也鬧攘攘的,但亂七八糟的各有目的,這兒卻幾乎滿是逛街的。這種忙裏閑的光景,別處是沒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