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路無盡(修訂版)

鳳凰單叢數烏崠

字體:16+-

在烏龍茶的家族裏,要論香高味長、耐泡度高、香氣豐富的,則非鳳凰單叢莫屬。

鳳凰單叢,主要產自廣東潮州的鳳凰山。鳳凰山,是由大小不等的數百座山峰構成的。西北部的鳳鳥髻山、烏崠山,東部的大質山,西部的萬峰山,南部的雙髻樑,在這些山的山腰及山下,都是鳳凰單叢的主要產區。

煙雨蒙蒙的烏崠山

潮州產茶的曆史悠久,是中國工夫茶的發揚地、興盛地,但工夫茶的源頭,卻是在武夷山。潮州烏龍茶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明代萬曆年間,郭子章的《潮中雜記》記載:“潮俗不甚貴茶,佳者多不至潮。惟潮陽間有之,亦閩茶之佳者耳,若虎丘、天目等茶,絕不到潮。 ”這說明在明末,潮汕地區的製茶技術較差,茶的消費水平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康熙二十三年的《潮州府誌》記載:“茶,潮地佳者罕至,今鳳山茶佳,亦雲待詔山茶,亦名黃茶。”康熙二十五年的《饒平縣誌》也記載:“粵中舊無茶,所給皆閩產,稍有賈人入南郡,則攜一二鬆蘿至,然非大姓不敢購也。近於饒中百花、鳳凰山多有植之者。其品亦不惡,但采炒不得法,以致苦澀,甚恨事耳。”這說明,到了康熙二十五年,潮汕地區的製茶技術仍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步。商賈豪門所貴所飲的茶,皆是從武夷山采購的鬆蘿綠茶。雍正八年(1730),《潮安縣誌》仍舊記載:“茶,潮地佳者罕至。”到了清末,同治二年黃劍的《鎮平縣誌》記載:“今邑中有所謂武夷茶者,用以餉客,蓋來自崇安也。餘嚐至東麓山房,楊友竹出手製本山茶尖數片,瀹之雋永,不減雀舌,可見本山所產亦不惡,惜製之者無此細膩風光也。”從上述文獻可以看出,在清代順治年間,武夷山已經借助鬆蘿茶的烘青技術,完成了蒸青茶的改造,並且在康熙年間已經誕生了烏龍茶的製茶技術,工夫茶於此也已問世。而潮汕地區,在康熙年間,僅鳳山的製茶技術稍有起色,鳳山黃茶才剛剛誕生。而單叢的主產區鳳凰山,仍然采炒不得法,做出的綠茶依舊偏苦澀。到了同治年間,品質好的茶,還是來自於武夷山區。本地人鑒茶之優劣,還是以綠茶(雀舌)為標準,這說明烏龍茶的製法、飲法,在當地還沒有得到崇尚和推廣。但是,黃劍也承認,本地所產茶青的品質優良,隻是製茶技術太粗糙落後了。上文中提及的“黃茶”,不同於六大茶類中的黃茶類屬,可能是炒焙工藝不得法,以致幹茶泛黃的綠茶;也可能是品種原因,致使綠茶的外觀微黃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