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路無盡(修訂版)

台島烏龍有古風

字體:16+-

台灣烏龍茶馥鬱芳香,繽紛多彩,尤其是梨山,其細膩的花果香裏,纏繞著幾分高冷的涼意,盡顯嫵媚,很是沁人心脾。

台灣的烏龍茶種,最早是由福建傳入,製茶技術也是來自於安溪,兩岸茶情,同宗同源,一脈相承。隨著台灣茶業近200年的發展,其清香型做法,反過來,又影響到安溪鐵觀音的發展。台灣引種大陸茶,及其製茶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明清以後大陸遷台居民原有的喝茶習慣有關,台灣原產的那點野茶,根本無法滿足隨著移民數量劇增而日益增長的茶葉需求,台灣《淡水廳誌》記載:“貓螺內山產茶,性極寒,蕃不敢飲。”貓螺內山,即今南投、埔裏、水裏地區的深山。

最早記錄台灣茶引種自武夷山的,是連橫的《台灣通史》。他說:“嘉慶時,有柯朝者,歸自福建,始自武夷之茶,植於魚坑,發育甚佳,即以茶籽二鬥播之,收成亦豐,隨互相傳,蓋以台北多雨,一年可收四季,春夏為盛。”至於魚坑的地理位置,一般認為,是在台北瑞芳鎮的山區。久負盛名的青心烏龍,相傳是在鹹豐年間,由南投縣鹿穀鄉的秀才林鳳池,從福州帶回了36株青心烏龍茶苗,其中的12株,種在了台灣鹿穀項的凍頂山,逐漸繁衍成今天的凍頂茶園。而青心烏龍的故鄉,是在閩北的建甌。“建溪官茶天下絕”,建甌的鳳凰山,曾是曆史上最著名的北苑茶廠所在地。壑嶺坑頭,氣味殊美的青心烏龍,是宋代製作龍團鳳餅的主要原料,時移世易,本是高貴“龍種”的青心烏龍,漸漸被世人淡忘了,“世人爭誇北苑茶,不識源流在建安” 。

木柵鐵觀音的傳播路線比較清晰,清代光緒年間,安溪福美村的張氏兄弟,把鐵觀音的茶苗和慢火焙揉的製茶技術,帶到了台灣木柵的樟湖山,於此生根發芽,逐步發展成為木柵鐵觀音茶區。台灣茶的真正崛起,大約是同治年間的英國人約翰·杜德推動的,《台灣通史》提到過他的壯舉:“乃自安溪配至茶種,勸農分植,而貸其費。收成之時,悉為采買,運售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