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文集(全十二冊)

為什麽有戰爭?

字體:16+-

按語

本文是1932年9月弗洛伊德就戰爭問題答複愛因斯坦的一封信。他依據精神分析理論,認為戰爭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麵因為使用“暴力"來解決人與人之間利益的衝突是一個普通原則;另一方麵因為戰爭是人的毀滅本能(死的本能)的外部表現,故試圖排除人的攻擊性傾向是毫無用處的。要想避免戰爭,就必須用人的生的本能即愛欲的力量,來使攻擊衝動得以轉移。人類文明的發展和人們對戰爭的恐懼也是促使人們反對戰爭的一種重要力量。本文對了解弗洛伊德唯心理論(psychologism)的戰爭觀有重要意義。

英文版編者導言

這篇弗洛伊德信件的譯文是對其1950年發表的原件的一份更正。這裏所附載的愛因斯坦的信經過他指定的遺囑執行人的允許,並應他們的要求采用斯圖爾特·吉爾伯特(Stuart Gilbert)最初的英譯本。弗洛伊德信件的部分德文內容發表在《精神分析運動史》(1933)第5期,第207~216頁。1933年的部分英譯本包括在裏克曼的《文明、戰爭與死亡:弗洛伊德三本著作選》(1939),第82~97頁。

1931年。國際聯盟文學藝術常設委員會要求國際知識分子合作協會在有代表性的知識分子中間安排一些通信交流。“其主題旨在為國際聯盟和知識分子生活的共同利益服務”,並定期印發他們之間的通訊。國際知識分子合作協會選定的名人之一,即是愛因斯坦,正是他提出了弗洛伊德的名字。因此,1932年6月,協會的秘書寫信給弗洛伊德,邀請他參加,對此他立即同意了。他是在8月初收到愛因斯坦的信的,他的回信在一個月以後完成。這次通信由協會於1933年3月在巴黎同時以德文、法文和英文發表。但是,其發行在德國是禁止的。

弗洛伊德本人對這項工作並不熱情,把它作為一次冗長乏味而又毫無結果的討論來寫(瓊斯,1957,第187頁)。這兩人之間的相互交往並不十分密切,隻是於1927年初在弗洛伊德小兒子的柏林寓所裏見過一次麵。在寫給費倫茨的一封提及這一會晤的信中,弗洛伊德寫道:“他懂心理學,就像我懂物理學一樣。所以我們交談得很愉快。”(同上,第139頁)他們於1936年和1939年又進行了一些非常友好的通信交流。(同上,第217~218頁和2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