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文集(全十二冊)

作家與白日夢

字體:16+-

1908

孫慶民 譯

喬元鬆 索宇環 校

邵迎生 修訂

按語

這是弗洛伊德關於文學作品創作的目的、實質和心理來源的一篇極為重要的論文。他在對創作與白日夢的關係作出對比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特殊的幻想活動,其目的是在幻想中實現其未能滿足的願望;這種幻想實現於作家的觀念作用的三個階段(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聯絡上,作家的寫作技巧隻在於通過轉化及其偽裝來掩蓋自己的自我中心傾向,並提純形式的樂趣。此文對研究弗洛伊德的美學觀和文藝觀具有重要價值。

我們這些門外漢總是急切地想了解——正如那位向阿裏奧斯托[47]提出類似問題的紅衣主教一樣——不可思議的作家們是從什麽源頭發掘了創作素材,又是如何加工組織這些素材,以至於使我們產生如此深刻的印象,在我們的心中激發起連我們自己都不曾料想的情感。假如我們向作家討教,他本人也難以說清,即使解釋了也不會令我們滿意。正因為如此,我們便對此產生了更加濃厚的興趣。即使我們都徹底了解了作家是怎樣選取素材的,了解創造想象形式的藝術的真諦,也不可能幫助我們把自己修煉成為作家。

如果我們能夠至少在我們自己身上,或在與我們相似的其他人身上,發現一種與文學創作在某種程度上相似的能動性,那該多麽令人欣慰。檢視這種能動性將使我們有希望對作家的創作做出解釋。的確,這種情況的可能性是有的。作家自己畢竟也喜歡縮短他們與常人之間的距離,因此,他們一再鼓勵我們相信,每一個人在內心深處都是一位詩人。隻要有人,就有詩人。

我們是否該到童年時代去尋覓富於想象力的能動性的最初軌跡呢?孩子最喜歡和最投入的活動是遊戲及玩耍(games)。難道我們不可以說孩子在遊戲時的行為表現儼然像一位作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