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

獄中題壁

字體:16+-

閱讀指導

1937年,日軍占領上海後,很多文人避走較為安全的香港。戴望舒此時在香港主持《星島日報》的副刊《星座》。他在創刊詞中寫道:“‘星座’現在寄托在港島,編者和讀者當然都希望這陰霾的日子早些終了。晴朗固好,風暴也不壞,總覺比目下痛快些。‘星座’將忠實地代替天上的星星,與港岸周遭的燈光盡一點照明之責。”正因此種辦刊宗旨,1941年在日軍侵占香港及南洋諸島,詩人也因主持《星座》副刊“對抗皇軍”的罪名被捕入獄。《獄中題壁》原載於《新生日報》,寫於1946年。詩人以詩明誌,展示了民族和個人的堅貞氣節。這一時期作品後來被收入1948年出版的《災難的歲月》。

如果我死在這裏,

朋友啊,不要悲傷,

我會永遠地生存,

在你們的心上。

我們之中的一個死了,

詩人有明確的赴死準備,他並不在乎自己的生死,他對日軍充滿著“深深仇恨”。

在日本占領地的牢裏,[1]

他懷著的深深[2]仇恨,

你們應該永遠地記憶。

詩人用明快的筆觸描寫著勝利到來的那天,並且這成為他“唯一的美夢”。

當你們回來,從泥土[3]

掘起他傷損的肢體,

用你們勝利的歡呼

把他的靈魂高高揚起,

然後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

曝著太陽,沐著飄風:

在那暗黑潮濕的土牢,

這曾是他唯一的美夢。

詩歌鑒賞

曆史上很多詩人都以詩明誌,如我們耳熟能詳的文天祥、譚嗣同等。戴望舒作為以浪漫主義、象征主義著稱的“雨巷詩人”,能寫出《獄中題詩》這樣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詩作實屬少見。在詩中,詩人明確了這首詩是寫給朋友的,他用直白的話語描寫了自己所處的陰暗環境,但是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之下,詩人關注的不是自己,而是即將到來的勝利。詩中唯一明亮的色彩來自於對勝利的描寫,那些為著民族捐軀的英雄將永遠被銘記。《獄中題壁》[4]一詩的情緒先抑後揚,由傷感到激憤再到悲壯,真切地傳達出詩人不畏死的心情,並以個人的呼喚回應著整個中華民族誓死抗戰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