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健康的角度分析,團茶裏添加的香料、米粉、淮山藥、楮芽等物質,對飲茶人的健康是有利的。
宋代的點茶技法,從蔡襄的《茶錄》分析,包括了炙茶、碾茶、羅茶、候湯、熁盞、注湯、擊拂等環節。若從點茶程序上分析,宋代的點茶,的確要比煎茶簡單多了。但是,為了造就乳膠狀的湯花沫餑,茶末就要製作得盡可能的細膩,這會比唐代損耗更久的時間去碾碎、篩分。如果以此而計,宋人一天喝茶的次數,並不會太多。
從宋代關於茶的詩文來看,宋人吃茶,大多會選擇在午後或晚上。蘇軾有“雪沫乳花浮午盞”,“煮茗燒栗宜宵征”;陳塤有“午困思茶無處煎”;杜耒有“寒夜客來茶當酒”;劉過有“兩廂留燭影,一水試雲痕”;文彥博有“蒙頂露芽春味美,湖頭月館夜吟清”;陸遊有“山童亦睡熟,汲水自煎茗”。陸放翁,可能是位對咖啡堿不太敏感的典型文人,他在一個“四鄰悄無語,燈火正淒冷”的深夜,病後還在獨自煎茶,那份熬不住的茶癮,那份對茶的執著,令人心疼而又無語。不知道在那個寒冷的冬夜,陸放翁是否會在不眠中依然無眠?飲茶雖是幽冷空寂寒夜裏的寬慰與溫暖,但是,這種更深夜飲的不良習慣,實在是太傷身體了。
宋代吃茶的投茶量,究竟是多少呢?我能查到的唯一文獻,即是蔡襄《茶錄》對點茶的記載:“鈔茶一錢七,先注湯調令極勻。”宋代的一錢,大約為今天的3.73g。如此,能夠很容易計算出,蔡襄點一盞茶的投茶量,即是6.34g。假設宋人一天飲茶兩次,對茶的攝入量,也不會超過15g。況且宋人通過點茶方式,吃下的15g茶末裏還摻有他物,茶的純粹含量是有一定折扣的。因為,團茶裏的澱粉等添加物質,也包含在內。宋人的這個飲茶量,不多也不少,還在相對健康合理的飲茶標準之內。宋人喝的是茶末,我們今天飲的是茶湯,飲法雖然有別,但是,茶內含有的可溶於水的浸出物濃度,是沒有太大懸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