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與健康

蒸青綠茶自唐始

字體:16+-

好茶不怕開水燙,葉底能否耐得住高溫的浸泡,是檢驗茶品優劣的一個重要標誌。

唐代初期,孟詵在《食療本草》中,首次記載了茶的製作,需要“蒸、搗經宿”,這意味著蒸青綠茶工藝的從此誕生。陳藏器《本草拾遺》記載的“茶是茗嫩葉,搗成餅,並得火良”,明確了唐代蒸青餅茶的存在,並且進一步認為,用炭火炙烤過的餅茶品質較好。肇始於唐代的蒸青綠茶,由於茶的揉撚工藝還沒有產生,因此,茶青經過蒸搗後,如《茶經》所言,經過“拍之”的,就屬蒸青餅茶;沒有“拍之”環節的,就是陸羽記載的“飲有粗茶、散茶、末茶”。由此可見,唐代綠茶的存在形態,是多種多樣的,這也決定了唐代的吃茶方式,肯定不止煎茶一種。

綠茶的蒸青工藝,因為蒸汽升溫快,殺青時間短,蒸汽的穿透力強,所以,最大程度地減少了葉綠素的損失。但是,由於鮮葉中酶的活性鈍化太快,可能會造成香氣物質的減少。蒸青綠茶與炒青綠茶相比,顏色翠綠而香氣偏低,這是蒸青綠茶最終會被炒青綠茶取代的重要原因之一。到今天為止,隻剩下了湖北的恩施玉露,還在苟延殘喘。恩施玉露的遺留至今,得益於地理位置的偏之一隅。故孔子說:“禮失,求諸野。”其中蘊含的哲理是一致的。

中唐時,劉禹錫的《西山蘭若試茶歌》中,有“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這說明在唐代,炒青綠茶工藝已經誕生,隻是太過小眾,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唐代悠揚噴鼻的炒青茶香,驅散了劉禹錫昨夜未消的酒氣,清峭徹骨的茶味,使人煩襟頓開。“欲知花乳清泠味,須是眠雲跂石人。”詩內茶外,蘊含著劉禹錫如茶一般的不同汙、不合流的高潔操守。“丈夫無特達,雖貴猶碌碌!”就是他一生的信仰與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