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與健康

源遠流長說紅茶

字體:16+-

古人習慣於綠茶的品飲,對發酵或氧化紅變的茶,缺乏科學的認知。

元代揉撚技術的出現以及明代散茶的解放,為製茶發酵技術的誕生提供了可能。中國紅茶的最早出現,大約是在明代晚期。其技術的啟蒙和來源,必然是在綠茶的製作過程中,因某事件的突然發生,茶青來不及收尾或烘幹,經自然發酵、氧化紅變而成。

紅茶既然誕生了,那麽,為什麽很少見之於文獻記載呢?因為直到今天為止,中國仍然是綠茶大國。在數百年前的明代,上層社會消費的幾乎全是綠茶。黑茶類偏安於邊疆,產量巨大卻默默無聞。明末清初的周亮工,在《閩茶曲》自注雲:“前朝不貴閩茶,即貢,亦隻備宮中浣濯甌盞之需。”前朝,即是明代。為什麽明代不重視閩茶呢?陳眉公在《太平清話》中,揭開了這個謎底。他說:“武夷山力則、紫帽、龍山皆產茶。僧拙於焙,既采則先蒸後焙,故色多紫赤,隻堪供宮中浣濯用耳。近有以鬆蘿法製之者,既試之,色香亦具足,經旬月則紫赤如故。”茶葉出現難堪的紫赤如故,其原因首先是,那時的武夷山,經廢團改散後,茶葉的製作還停留在蒸青散茶階段,大概是殺青不夠徹底的原因,尚有殘餘的多酚氧化酶的存在,茶葉容易氧化紅變。其次是,當時的僧人或者茶農,還沒有完全掌握焙茶的幹燥技術,無意識把茶葉的含水率降到6%以下,導致成品茶的含水率過高,造成後期茶葉的紫赤如故。另外,古人也缺少我們今天的密封技術和密封材料。因此,製作完畢的茶葉,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便因上述各種因素的可能存在,便自然發酵而發生紅變了。

古人習慣於綠茶的品飲,對發酵或氧化紅變的茶,缺乏科學的認知。他們甚至把紅變後的茶葉,誤認為是變質或者黴變,故不堪飲用,這也在情理之中。假如曆史可以重現,我們再把紅茶的製作過程,還原到明末,也確實存在著因缺乏技術或不經意等,造成茶葉過度發酵或發酵後沒有及時烘幹的可能,導致酸餿、黴變的“紅茶”出現。這類茶,在當時恐怕還沒有紅茶之名,隻能稱為變質的綠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