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菩薩拜觀音——求人不如求已,佛印和尚講得是個天大的道理!眼下杭州城裏的七口甜水井全都廢了,滿城百姓都吃苦水,這種時候就真是“求人不如求已”了。
好在蘇軾從沈括那裏討回來一個修井的門路,心裏始終惦念此事,一回杭州就找到陳太守,把從沈括那裏聽來的話說了一遍。陳襄也知道“杭州七井”的要緊處,就叫蘇軾去找子珪和尚商量修井。
子珪和尚是杭州多福院的住持,生得黑矮枯瘦,麵冷話短,一看就是小廟窮僧,不通人情世故。見蘇判官來了,也不與他寒暄,隻問:“大人到寺裏有何事?”
蘇軾忙說:“我到杭州為官兩載,知道城中原有幾口古井供應百姓吃水,可近年來七井俱廢,百姓吃水困難,這次在湖州遇到一位沈括先生,對我說大和尚精通水利,所以特來向大師求教。”
子珪和尚略想了想,緩緩說道:“大人所說‘七井’我都知道,這七井之中六口是唐朝人修的古井,第七口是前年才修成的新井。七井中以清湖的‘相國井’最大,出水也最多,相國井西邊又有一口‘西井’,其實是相國井的支流,隻要把相國井修好,西井也就有水了。再向西是‘金牛池’,這裏幹枯多年了,但金牛池水與相國井、西井本是一路,隻要上邊有水,下麵都好辦。金牛池往北走,西城邊有一座古井叫做‘方井’,這是金牛池的支流,隻要金牛池修好了,方井自然也有水。離方井不遠處是‘白龜池’,再向北走,錢塘縣治之南又有一座古井,俗稱為‘小方井’,這兩口井單是一路。除此之外,早年沈立任太守時在城裏的美俗坊修了一口‘南井’,依貧僧看,這南井借的仍是相國井的舊渠路,所以相國井、西井、南井、金牛池、方井走的是一條路,都流出湧金門沿湖北去,過三道水閘,流入一條古人修成的石渠,從此穿城東去直入錢塘江。而白龜池、小方井兩處之水則由暗渠流入湖底,此處不用水閘,修起來更省力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