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蘇軾居於東坡雪堂享盡清福的同時,神宗皇帝終於開始“抽車換子”,重新擺正朝局。
依著早前“一年看重、兩年起用、三年執政”的計劃,神宗先是一有機會就在人前吟詠蘇學士的詩詞,做出一副“愛才”的樣子給身邊的近臣們看,接著順理成章地提出:蘇軾是個人才,不可久廢不用,命蘇軾出任江州知府。
蘇軾,是舊臣中的“首腦智慧”,這個人一旦被起用,後麵就會跟上一大串兒。蔡確、王珪兩位宰相多麽精明,哪肯讓步?就和皇帝扯開了皮,東拉西扯,拖延不辦。這一拖,竟從元豐六年拖到了元豐七年春天,讓蘇軾做江州知府的詔命還沒下達。
此時的神宗皇帝遇上一個棘手問題:前頭執政的這些年過於重用“三司係”,把舊臣們貶得太狠。如今想改革朝政,才發現政事堂、禦史台都被這些人緊緊把持著,皇帝詔命竟出不了禁城!神宗也知道,朝局是十幾年舊病,絕非一天就能翻過來的。如今舊臣們都散在各州府,蘇軾隻是個“藥引子”,在這道人事任命上拖延太久隻會過早引起那幫小人的注意,以後阻力更大。於是悄悄發出一道禦劄:命蘇軾以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出任汝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
黃州,即今湖北黃岡;汝州,即今河南臨汝,距離京師僅有一箭之地。神宗皇帝既不升蘇軾的官,也不提任命蘇軾為知府的事,隻是把他從黃州移到了京城門口的汝州“安置”,此事無需與任何人商量。可稍有頭腦的人都看得出,蘇軾到了汝州,這是朝廷變化的先兆。
舊臣們散在各地,朝廷的事他們未必明白,如今蘇軾一動,他們就看見了,知道朝局要變,自然會抱成團兒跟皇帝呼應,神宗回過頭收拾蔡確、王珪,就有實力了。
此時的蘇子瞻已經從他那些高明朋友處知道了“命運即將改變”的消息,本就望眼欲穿等著京城來的詔書。接了禦劄一看,頓時明白了皇帝的意思,感激涕零,就在雪堂門口跪著,衝千裏之外的神宗皇帝叩了幾個頭,哭了一場,於元豐七年四月收拾行裝,往京師門口的汝州府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