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爱小屋,经常一坐就是一个晚上。
十年前的小屋,一半是客人一半是歌手,经常是歌手比客人还多。
流浪歌手们背着吉他,踩着月色而来。有人随身带一点儿花生,有人怀里揣着半瓶鹤庆大麦。诗意和酒意都在六根弦上,琴弦一响,流水一样的民谣隔着门缝往外淌。
时而潺潺,时而叮咚,时而浩浩汤汤,时而跌宕。
靳松的歌最苦×,小植的歌最沧桑,菜刀的歌最奇怪,各种肾上腺素的味道。那时候,菜刀已经开始在宁蒗山区的彝族山寨当支教老师。他在小屋当义工时基本的温饱有保障,去支教后却基本没有了经济来源,我让他每过几个星期回来一趟,把小屋的收入分他一部分当生活费。他知道小屋存在的意义,故而并不和我瞎矫情。
菜刀最初写歌是我撺掇的,我一直觉得他骨子里有一种很硬朗的东西,若能付诸音乐的话,会创作出很奇特的作品。他采纳了我的建议,边支教边写歌,后来制作了一张自己的民谣专辑,每次回丽江时,都站在街头卖唱、推销CD,打算用卖专辑CD挣来的钱给孩子们买肉吃。
他实在是没钱,手写的歌词单,封套也是自己用牛皮纸裁的,有的是正方形,有的是梯形,比盗版碟还要盗版,故而几乎没人愿意买。
一箱子碟卖不出一两肉钱,菜刀很受打击,一度有点儿沮丧。
有一天,菜刀从街头回到小屋后,情绪很低落,一个人躲在角落里闷着头。我随口问他今天的销量如何,他用手比出一个“0”,然后苦笑了一下,很认真地问我:大冰哥,你觉得我真的适合唱歌吗?
我说:啊呸,不就是碟片卖不出去嘛,至于吗?
当着一屋子的客人的面,我不好多说什么,递给他一瓶风花雪月让他自己找酒起子。菜刀好酒,一看到啤酒眼里长星星,喝完一瓶后很自觉地又拿了一瓶,很快喝成了只醉猫。喝完酒的菜刀心情大好,他美滋滋地拿过吉他拨弹几下,高声说:接下来我给大家唱首原创民谣……
我说你省省吧,舌头都不在家了还唱什么唱。
他不听劝,非要唱,且满嘴醉话:今天晚上就算是我的原创音乐告别演出了……以后我再也不唱自己写的歌了,以后大家想听什么我就唱什么,我唱五月天去……我唱TWINS(香港女子歌唱团体)去……
他弹断了三弦,把自己的作品唱了两首半,剩下的半首还没唱完就抱着吉他睡着了,不一会儿,呼噜打得像小猪一样。
菜刀年轻,众人把他当孩子,没人见怪,大家该喝酒喝酒该唱歌唱歌。我起身把菜刀横到沙发上睡,喝醉的人重得像头熊,好半天才搞定,累得我呼哧呼哧直喘气。
正喘着呢,兜兜说:菜刀的CD,我们要十张。
我吓了一跳:十张?
大树掏出钱夹子递过来,兜兜一边数钱一边悄悄说:别误会,我们是真觉得他的作品挺不错的,真的很好听,他不应该放弃。我们也不是什么有钱人……先买十张好吗?
她把钱塞进我手里,又说:明天等菜刀老师醒了,能麻烦他帮忙签上名吗?菜刀老师趴在卡垫上一边打呼噜一边滴答口水,起球的海魂衫一股海鲜味,怎么瞅也不像是个给人签名的人。
那应该是菜刀第一次给人签名。
他借来一支马克笔,把自己的名字在报纸上练了半天,往CD上签名时他是闭着气的,力透纸背。
他搞得太隆重了,像是在签停战协议。
兜兜接过专辑时对他说:菜刀老师,我喜欢你的歌,虽然发音很怪,但你的歌里有情怀。加油哦。
在此之前没人这样夸过他,我们一干兄弟在一起时很难说出褒奖对方的话,这算是菜刀靠自己的音乐获得的第一份认可。
我在一旁看着这一幕直乐,菜刀老师像个得到表扬的小学生一样,耳朵红扑扑的。他努力调节面部的肌肉,想搞出一副淡定的模样,却怎么也合不拢嘴。没办法,菜刀老师的门牙太大了。
精神状态决定气场,此后菜刀的街头演唱充满了自信,虽然销量还是很差,但再没听他说过要放弃原创这一类的话。他把那种自信的气场保留了很多年,他曾站在《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上理直气壮地说:我写歌是为了给孩子们挣买肉吃的钱。也曾站在《中国梦想秀》的舞台上说:我是一个支教老师,但也是一个民谣歌者。
菜刀后来接连出了两张专辑,都是在支教工作的间隙写的。他的歌越写越好,第三张专辑和第一张相比有天壤之别。慢慢地,他有了一群忠实的音乐拥趸,也影响了不少后来的年轻人。
最初唆使菜刀写歌的人是我,最初帮他建筑起信心的人却是兜兜和大树。
兜兜和大树不会知道,若无他们当年种下的那一点儿因,不会结出当下的果。
有些时候,举手之劳的善意尤为弥足珍贵。
虽然我不确定他们当年买碟时,是否真的爱听菜刀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