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微量元素的相关问题也是我们临**经常被咨询的。事实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3年就规范了微量元素检测,在《关于规范儿童微量元素临床检测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明确指出:根据儿童的临床症状,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微量元素检测,但要规范取血技术流程、仪器设备。非诊断治疗需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不得针对儿童开展微量元素检测。不宜将微量元素检测作为体检等普查项目,尤其是对6个月以下婴儿。
但是,还会经常有人来问到底要不要检查,或者直接发微量元素的检测结果给我看。我认为,不是特别需要,孩子一般不需要查微量元素。
那什么是微量元素?
简单来说,孩子的生长发育主要依赖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这三大营养元素。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占比很小(占人体总重量的万分之一以下)的微量元素。比如,人体必需的铁、锌、铜、碘、硒、钼等;具有潜在的毒性,但在低剂量时可能具有人体必需功能的氟、铅、汞、砷、铝、锡等。微量元素的检测结果异常,不能作为体内微量元素缺乏临床诊断的唯一标准,也不能仅因此就给予补剂治疗,它只能作为医生的参考之一。
什么样的孩子需要做微量元素检查?
其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通知》写得很明确了:根据儿童的临床症状,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微量元素检测;只有极个别真正存在吸收、利用障碍的孩子,比如早产儿、某些先天性遗传病患儿,或者存在不明原因的慢性腹泻、反复呼吸道感染、发育迟缓、严重偏食、挑食等症状的孩子,经专业儿科医生评估后,才有可能需要进行微量元素检测。如果孩子没有以上异常症状,不需要查微量元素。
那么医生是如何判断孩子是否缺锌、缺钙的呢?
目前,国际上对于微量元素的检测结果并没有明确统一的标准,并不能说某个数值就一定是有问题或者正常的。
在临**,如果医生需要确诊某个元素是否异常,不会只看单一的检测结果,还会结合一些间接的指标,并结合其他临床症状来判断。例如,判断孩子是否缺钙,会结合体内维生素D的含量、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生长曲线等综合考量;判断孩子是否缺锌,除了参考血清(浆)锌的数据,还要根据孩子的饮食、是否有其他生病的状况;判断孩子是否缺铁,会参考血色素水平和血清铁蛋白的含量。
因此,需不需要补微量元素,仍然需要儿科医生结合临床情况综合评估和判断,至于是否需要进补、补多少,则应该由医生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