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赞郁的蒙太奇

血的王位

字体:16+-

《教父3》

当派拉蒙公布将要拍《教父3》的时候,大部分的电影评论家都表示担忧。这种担忧也得到了证实,电影上映后果然得到了差评。有传闻说,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在一家人聚集的喜宴上没完没了地提到自己荒诞无稽的传记,被誉为喜欢折磨年轻人的老人。就像麦克·柯里昂最终还是没能摆脱黑帮一样,派拉蒙拉拢死活不想回归的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在榨干他最后一滴油水后无情地抛弃了他。总而言之,这根本就是不该开拍的续篇。

果真如此吗?

其实顶多算是有点儿遗憾的续篇。整个《教父》系列,我能认可的只有一点,就是人物设定与选角。但《教父3》里,首先,汤姆·哈根不见了,这一点可谓是本系列的最大遗憾。他是柯里昂家族的律师,非意大利血统。在这个家族各个小家庭适应资本主义体制的过程中,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稳重的男人汤姆·哈根是第一部和第二部中最恐怖的人物。可第三部中把这个人物去掉了,结果让我感到害怕的人物一个都没有了。罗伯特·杜瓦尔(汤姆·哈根的饰演者)精彩的演绎也看不到了。如果认为汤姆·哈根在片中是个无关紧要的角色而被去掉,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其次,是作为新一代教父的文森。在第二部中,科波拉认为使麦克变成企业家是合情合理的剧情,但后来意识到那是虚构的,为了对此进行反省,他创造了这样一个人物。文森遗传了父亲桑尼的火爆性格,同时又继承了麦克叔叔的无情,这使他成了一个更加复杂的人物。安迪·加西亚(文森的饰演者)虽然尽心尽力地模仿詹姆斯·卡恩(桑尼的饰演者)的表情和步伐,但是古巴出身的安迪·加西亚要想跻身“伟大的明星”之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后,就是索菲亚·科波拉。因为薇诺娜·赖德的拒演,制片方没有任何回旋余地,匆忙之间让索菲亚·科波拉上阵,这简直就是致命的失误。难道在第一部中将接受洗礼的小孩角色演得非常出彩,就能断定这个角色她也能演好吗?这不得不说是《教父3》的致命弱点。

但是,若贸然说第三部厚颜无耻地抄袭了第一部(《教父热门镜头合集》),因而就是劣质作品,那未免太过严苛和言过其实。事实上,第三部更像是翻拍作品,无论是剧情进程、氛围还是台词均与第一部非常类似。但是对于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和马里奥·普佐(1)来说是有理由的,因为历史总在不断重演。

麦克秉承父亲“并非作为罪犯,而是受尊敬的企业家”的遗旨,致力于合法的商业活动与慈善活动。但是,看一看阿尔·帕西诺表演的巅峰时刻——麦克第一次发火的场面吧。在乔伊与阿尔托贝洛携手大开杀戒后,九死一生的麦克就如第一部中哥哥桑尼做过的那样,在厨房里主持跟同伙的会议。也如第一部中父亲对哥哥说的那样,麦克始终忠告文森不要失去理智,并主张自己不再是强盗,而是商人。这样的麦克,不知何时突然被杀气所淹没。在电闪雷鸣的一天,麦克突然火冒三丈,他像哥哥桑尼一样,以恶魔般的神情肆意谩骂。这场戏由三个跳跃动作构成,呈现出无与伦比的悲壮感。麦克无论怎样都甩不掉与生俱来的卑贱,自然也不可能成为正义的上流阶级。这一切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越是往上爬越腐败。

过去的经历不断唤醒他内心潜在的犯罪本能,而未来要求他不断堕落。为了切断这种恶性循环,麦克只能全面清理家族事业。他的儿子托尼如愿成为艺术家,但麦克因为要背负整个家族而不能如愿以偿。“我们依然是父与子,但我不会参与您的事业。”对于自始至终不能区分家族的字面意义,即不能区分作为家族里的族长和作为家庭里的父亲,儿子以这种明快的态度宣布了与麦克断绝关系。麦克一直以为只要变成完美的企业家就能摆脱犯罪,但他这种单纯的想法遭到了现实无情地践踏。资本主义是靠武力维持的。没有犯罪,就没有名誉,也没有财富。世上哪有不沾血的钱。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想把他的主人公们引向莎士比亚式的悲剧。像李尔王一样年老的麦克,坚信自己所处的两个世界(犯罪与事业)始终会按照自己的意愿转动,不承想这两个世界均背叛了他。就像李尔王的两个女儿高纳里尔和里根相互勾结甩掉自己的父亲一样,麦克的两个世界的敌人也是一脉相通的。就像抱着心爱的女儿考狄利娅的尸体呜咽的李尔王一样,麦克最终也只能送走玛丽。悲剧英雄们总是那样,麦克是在与自己命运抗争的过程中逐渐走向死亡的人。对他而言,无论是黑帮还是杀害亲哥哥的凶手都是他这辈子要承担的业障。麦克一边观看民俗木偶剧,一边回想父亲曾对自己说的话,不要成为任人摆布的木偶,而是要成为木偶的操纵者。他一边看表兄妹因**受到惩罚的情节,一边暗下决心要阻止文森和玛丽的结合,可最终他只能直面自己才是被操纵的木偶这一悲惨事实。

第三部以麦克在梵蒂冈主教堂接受罗马教廷颁发的圣巴斯弟盎勋章开始。与第一部以女儿的结婚典礼,第二部以儿子的第一个领圣体仪式开始不同,第三部的开头体现了教父对身份提升的欲望,以及想通过代为履行神的旨意的教皇得到救赎的愿望。如果能实现这个愿望,那么家族的罪孽就能得到宽恕,满手的血迹也能洗清。故事从一开始就像宗教电影一样展开。大主教的经纶与印在麦克脑海深处的祈祷文重叠在一起。二哥弗雷多在吟《圣母颂》的过程中被麦克的手下暗杀。麦克很想将自己授勋时的弥撒,当作哥哥的慰灵弥撒,但这可能吗?《圣母颂》的剧情与最后玛丽的死亡相连。文森杀害乔伊·扎萨时被弄倒的圣母像也预示着她的死亡。当时,玛丽正走向麦克——为了抗议麦克拆散自己和文森,结果不幸中枪。她的死,是对麦克和文森杀人罪的代赎。

电影开头的圣巴斯弟盎勋章和最后的歌剧《乡村骑士》(农村骑士,即西西里的平民骑士的意思)是相呼应的,这也在暗示那份荣耀实际上是一个不祥的征兆。这部电影的各个场面都是现实的写照。麦克在耶稣死亡的场面中预感到了新任教皇的死亡。咬右边耳朵来挑起决斗是西西里的风俗,这也是文森对乔伊·扎萨所犯下的罪行。玛丽看到被抛弃的女人,便想起了自己的命运。凯(让人联想到麦克佩斯夫人的角色)同时联想到耶稣的死亡和阿尔托贝洛的死亡。特别是为了守护家族,只能杀死大夫时她的伤痛,应该跟麦克杀死弗雷多时所经历的心路历程相似。

熬过整整40分钟的歌剧片段,麦克终于有工夫只去关注从罪恶中成功抽身的儿子。他努力欺骗自己,假装不知道将继承王位的新儿子(文森)正在进行大屠杀。“请不要爱上我的女儿,敌人总是盯着你最在乎的东西。”他应该把这番话说给自己听,因为暗杀者的子弹打中的并非文森的爱(他已经抛弃了她),而是麦克深爱的玛丽。他不应该说这样一番话:“我拿孩子们的生命发誓,再也不会犯罪了。”默认文森的屠杀就是犯罪,而这正是他拿玛丽的生命赌咒发誓的结果。

麦克在号哭,共11小时50多分钟(以时间顺序重新剪辑第一部、第二部的叙事诗《教父》,最长版本是450分钟)的《教父》仿佛被卷入了某个黑洞,而那个黑洞仿佛把时间也吞没了,世界顿时安静了。“凯,我为了保护你们不受恐怖之苦而付出了一切努力。”“对我来说,你就是恐怖本身。”在麦克的眼前慢慢合上的门板总是预示着麦克的孤独,而在这部结局篇中,那个门板变成了麦克孤独感的一个象征。蒙克和培根所演绎的无声的呐喊、对自己的恐惧、与世界隔绝的灵魂的苦痛就在于此。

(1) 《教父》原著作者兼编剧之一。